读书大学生活专著感受狂欢节

读《杨绛传》有感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25人  碧于天笔墨客

读《杨绛传》有感

      初识杨绛是在初中时读到的一篇介绍她的百岁生日的文章之中,再读杨绛是在高二时《我们仨》的中篇小说上,最近一次了解杨绛就是在刚刚读完的这本《杨绛传》中,“百岁老人”传奇一生。

《杨绛传》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厚的一本书(可能是读书少的缘故吧)。265万字在著者笔下洋洋洒洒从辛亥革命前到前不久的2016年初夏,105年的光辉人生被作者概括的淋漓尽致透彻真实。这其中不缺的是近多少年来的辛苦准备和文字的驾轻就熟,在我看来,著者在撰写《杨绛传》时,文字过于啰嗦,文中同样的文字出现好多次,或许他可以像杨绛先生在译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一样,做出必要的“点繁”。所谓“点繁”就是要的删减一些不需要的文字或情节。当然了,详细叙述可以增加读者的印象,使之更能于情节中的人物故事产生共鸣,达到‘心灵互通’的出神效果。全书共十九节,每一节都完整无缺的再现了杨绛先生105个人生岁月中所遇到的种种幸福、遭遇、坎坷。“文化老人”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文人时代的结束,象征着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生的终结。我们在纪念之余不乏深思,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还会不会出现像杨先生这样温文尔雅的民国名媛,还会不会再有像“合肥四姐妹”那样气质脱俗的大家闺秀。

很多人都喜欢称杨绛为“杨先生”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最高敬畏,女儿一样的柔情,先生一样的气概。“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平凡而豁达,高贵而谦瑾。她是旧时代的“新女性”,一生经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改造、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及习近平初期的新时代。她博学多才,博览群书,一生甘为钱钟书的“灶下婢”,默默无闻,为钱钟书的《围城》问世立下汗马功劳。她谦虚谨慎,谨言慎行,多了一份江南无锡女子的温婉和警惕,五十岁时自学西班牙语为我国填补空缺的西班牙文化。她笔耕不戳,删繁就简,一生翻译创作谱写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舞台话剧、国际名著。她境遇悲惨,晚年戚零,三大改造时被迫去干校劳作、十年文革时屡遭批驳,年至九十接连失去女儿和丈夫。她待人不厌,诲人不倦,无论何时何地对造访者都能宽容以待,给予最大需求。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气质的展示。

      “胸中有沟壑,笔下有山河”在杨先生”的笔下,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笔墨的铿锵,虽没有男子的身躯,却有不乏于男子的胸襟和豪迈。我喜欢杨先生的文字,无论是年轻时的琐事又或是年迈时的人生哲理,一句一言都彰显着老先生的现世担当。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在民国初期涌现的一批新女性看来,是一份巨大的莫须有的“羞辱”,无论是杨先生,冰心还是萧红又或是林徽因。倘若没有她们突破牢笼的束缚,可能近代文坛不会表现的那么耀眼,也必然是今后研究近代文学的一大“遗憾”。我感谢那一批新时期下的新女性,是她们让我了解了民国时期的万种风情,是她们让我在寻味民国文化时有牢靠的寄托和向往。

      一个时代不会属于一个人,而是那一群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代代才子,也不会遗忘她们的熠熠人生历程。灯红酒绿的今天,喧闹浮躁的当下社会更不该忘记,而是反思。

  2016年高考前夕,在她近105岁之余,伴随着“我们仨”的团聚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她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谨以此文拙见缅怀去世已经两周年多的杨绛先生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