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vs 使用自由 [22-09-06]

本号聚焦“家学”和“传承”,致力于有价值的信息积累,为下一代开路,形式包含:
1、精华截取。[甄选s系列],源自他人,选取最有价值的关键部分(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2、全文转载。跳转他人原文,内容上更完整、成体系。
3、个人随笔。源自我,转化和总结。
知识产权 vs 使用自由 [22-09-06]
一)支持知识产权的观点
绝大部分人是支持“知识产权”的,不再赘述。观点核心是“知识产权形同私人财产,如果对知识产权不做保护,创造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将失去继续创造的动力,对效率是巨大的破坏。”
那反对知识产权,支持“使用自由”,可能是基于哪些立场呢?
二)知识产权,有其局限性
A国发明了骑兵战术后,打的周围其他国家落花流水。B国下次打仗,也用了“骑兵战术”,A国不会向B国说“你们侵犯了我的知识产权,需要向我付费”。
“R>T”,需要先有R的认可,R才会承认和保护你的“知识产权”。
敌对状态的国家,人家的R不认可,自然会无视你的“知识产权”。
即,知识产权,局限在同一共同体内。无法要求敌对势力也承认你的“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是违背本性的
一个电影新上映,马上枪版就流出来了,而且大家传播的乐此不疲;
一个电视剧热播,但需要付费观看,群里就会出现借帐号、求资源的声音。
现实中,大量存在着“自由使用”的案例,比如Windows的盗版、付费软件的破jie版、抗癌药的仿制药、“盗版书”等,即“现实表现”与“声称支持知识产权”的矛盾。
关于“人嘴巴所倡导的”和“实际行动选择的”之间的矛盾,不能简单归类为“大家都是因为穷”,毕竟开通一个会员只要十几块,一碗水饺钱,就能看几个小时。
这种倡导和表现的矛盾,更多是源自人性,能够不付费时,没几个人会主动选择去付费。
强制付费,违背了人的本性,注定知识产权的完全保护是不可实现的。
四)知识产权,意味着效率的损伤
知识产权不应归类为一种“财产”。原因是“财产”往往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即“财产”只能同时归属于单个个体,当它归属于A,就不能归属于B。就像1个苹果,它原本归属于A,被B用梨换走后,B获得它的所有权,与此同时,A的所有权消失。此时,A和B的财富总量基本没有变化。
而知识产权的区别是它往往可以被无限复制,当复制的份数越多,受益的人越多,它所产生的财富总量越大。
“保护知识产权”更类似于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当你为一个信息设置上门槛,这个门槛将减少它的受众,导致更少人愿意去获得和使用这个信息。
当一个信息,获取的门槛越高、使用的限制越多,愿意使用的人将越少;
反之,门槛越低,使用的人将越多,信息复制传播的越快,对人类的价值将更大。
所以,设置使用门槛,保护起来,本身就是对总效率的损伤。
如果禁止某个公司使用Oracle数据库,可能导致这家公司需要重新开发一套数据库,走一遍人类已经走过的路,对整个人类来说,这部分工作是重复的,是低效的,是浪费的;
再比如微软为了使用Windows系统盈利对软件做了授权加密,用户需要先购买认证才能使用;大众想使用,就会尝试进行破jie;破jie-加密-再破jie-再加密,版本更新更新再更新,这反复的拉锯战,也造成了工作浪费和效率损伤。
再者打知识产权的官司,更是零和博弈,损耗了企业、监管、律法大量精力。
我们很容易理解“分享”的价值,推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互通有无,百家争鸣。
当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发明保护起来,不做分享,会熔断这种「拿来学习-再加工-分享出去」的模式,降低效率。
所以,关于知识产权,开放和共享,才是充分的生产力解放。
五)回归初衷,找到关键点
既然“保护知识产权”,会阻碍生产力且面临其他困局,那答案或许是——知识产权不应被“保护起来”。
让我们且回归到问题初衷——我们之所以认为知识产权需要保护,最大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发明者的积极性”,一个是署名权(名誉),一个是获利权(补贴发明成本或谋求利润)。
名誉,可由国家出面颁发,加以媒体宣传即可,不算大问题;
署名权也简单,在软件被分享时,给出来源及发明人名称,也不算问题。
至此,我们根本的担心聚焦在——发明人赚不到钱,则不再有继续发明的动力。
矛盾点变成了——“开放和共享,才是充分的生产力解放” 与 “如果发明人共享了,将赚不到钱,不再有继续发明的动力”。
当前,发明人赚钱的途径大都是从市场盈利,比如卖版权、卖产品、收专利费、打官司。那除此之外,是否可以有其他途径?
倘若我们在支持发明人共享的同时,也能找到一种办法,来弥补发明人的损失,将会是以上矛盾的最完美的解。
六)措施之我见
靠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发明人的损失?
——由国家给予发明人物质奖励?
本来由国家出面给荣光,给奖励,是一种方案。
但这个方案被我给否了,因为国家的钱是来自所有民众,国家出钱,意味着所有民众一起出钱。
但有些发明创造并不是普惠所有人,从“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看,不该所有民众来承担,即不该国家出这钱。
我想到了一种知识产权的收益办法,注意,蓝字部分,这不是唯一解,也可能不是正确的解,只是作为阶段性想法的记录。
这个方法我称为“返税法”。
我们以专利型知识产权为例:
发明人A有一个发明型专利B,A将专利B提交备案登记。
国家对专利B进行分类,推送给可能使用到的企业。
企业C订阅了此类专利,并且收到此专利的推送和明细介绍,C认为很好,将专利B用于自己的产品研发,生产出了产品D。
产品D售出,产生商业获利,此时产品C的销售总额里,划出一定百分比的收入归于A,这个比例以及金额上限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定义。
产品D可以使用专利B,其他企业的产品E也可以使用专利B。
不管产品D还是产品E、F、G,每个产品售出获利时,A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至此,专利B为发明人带来持续收入,专利B被应用的产品越多,销售总额越大,证明专利B越有价值,发明人A的收入越高。
这种模式下,谁的专利被更多的人了解,谁就有更大的被其他企业应用的可能。
基于此初衷,发明人将有足够的动力去更加主动的推广“贩卖”自己的专利,也将更加详实的介绍自己的专利(而非如今,把专利写的更模糊)。
考虑到“企业C为了减少分成,而可能隐匿自己使用的专利”,为了降低这个风险,可以使用国家返税部分来进行发明人的分成,因为这样,不会损害企业C原本的利益。
而且,可以通过返税比例的调节,引导专利的行业发力方向,比如当国家需要推动“芯片”产业发展时,就可以将“芯片”类的专利的返税比例提高,从而使大家更愿意在芯片上动脑筋,发明更多专利。
而当国家希望压缩低端产业时,可以将其返税比例降低,发明人获利减少,从而引导精英进行产业转移。
有人可能会说“对本行业减少税点,意味着对其他行业增加税点,相当于其他行业被薅了羊毛”,其实不是的,这句话局限在了存量的概念。
当一个行业朝气蓬勃时,相应的总GDP也将变大,虽然有返税,但本来税收是1*20%,现在可能是1.5*16%,国家获得的总纳税额并不会降低。
做大蛋糕,保持更高的增量,反而会使总税收上涨。
市场是充分自由的,通过市场,可以最准确的看出哪些是高价值专利,哪些低价值专利,哪些发明人可以获得高的收益,哪些专利应减少人力投入甚至维护成本。
大数据拉出来,国家再将最有价值的专利以及发明人,进行荣誉证书颁发,加之媒体宣传,给予发明人充分的荣光。
至此,通过“返税法”:
发明专利,将更早、更广泛的被市场使用;
满足了“发明人”的盈利需求;
满足了“发明人”的名誉诉求。
“返税法”奖励模型其中肯定存在不少漏洞,我还未一一理通,也仅仅是粗陋的举个例子,代表上个章节提出的矛盾不一定没有解决方案,毕竟比我专业的大有人在。大方向么还是“通过充分的使用自由,做大增量”,让发明人和使用人都享受到这个专利带来的价值。
靠做大蛋糕来共同盈利,而非通过打官司来争辩这是你的还是我的。
发明人和使用人,两者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本号用以记录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