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崇高的师德就是把德传递给学生

2018-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渚行

教师最崇高的师德就是把德传递给学生

                                                                                                        渚行

     “把课上好——这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这是我曾在阅读相关的教育类书籍中所看到的一句话,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教育交流场合,我不知道这句话当初是在怎样的语境中所展开的,也不会去妄加揣测提出这个观点的前辈老师当时的心境,她也许是出于一份责任,也许是出于一分期待。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来作为一个行业引领性的观点,区区在下却不敢苟同。

      何为德?从小的角度讲,那是一种言行规范,从大的方面讲,那是一种品行,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分。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所谓“德”应该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在我看来,应该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和规范,也可以是古人所说的言传身教,《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教师,所带给学生的德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所谓师德,应该是一个教师在对待这个身份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是一个教师在背负这个身份时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一种素养。一个兢兢业业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吗?极端一点讲,一个教学水平一般的老师,他的师德就一定不是最好。一个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他的师德一定是最高的吗?我想未必。这是从字面以上的理解。

       如何理解“把课上好”?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课堂的精彩上,那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一节好的课”更需要是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才符合教师“教书育人”的初衷,恐怕这也是当初提出“把课上好——这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这个观点的教学前辈当时的初衷吧。

       我国自古以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下,教书与育人是你相辅相成的关系,甚至是递进的关系。之前的三个维度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好,现在的“核心素养也罢”,都最终把教学最终目的的志向明确向了学生个人素养的培育。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不管是哪一类素养,都看重的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的教学能力。小子记得对教师的能力有以下的区分:课上的好的,成绩优秀的,教会学生优良品行的。当然,能兼而有之的必然是最优秀的教师,但是如果择一而从之,是不是把课上好的一定是最优秀的教师,哪一种教师拥有最崇高的师德呢?

       当今社会出在聚光灯下的教师,社会对其最大的认可就是师德,如果对于师德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对于一个教师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否也值得商榷呢?

       区区微末之见,师德没有最崇高一说,所有的师德都是崇高的,它可以是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也可以是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也可以是指为人处世中的修身洁行,正道直行于当世等。对于会上课的教师,上课上的好的教师,他们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但却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教师,相反,一个能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他所具有的最崇高的师德,应该是把“德”教给学生,而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课上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