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异地恋和网恋启示录
2019年,开宗明义,以传播学的视角写异地恋和网恋。
这文,能启发异地恋,能治网恋上瘾综合征。
楔子
我也曾经历过一段网恋。
2017年4月,在soul里发了一张照片,她淡淡的评了句“不错哟”。故事从此拉开。
从4月到11月,我几乎上海、北京、旧金山三地飞,但无论再忙,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跟她远程煲电话粥,半月飞一次深圳。
伴随着她的毕业,推荐进了腾讯工作。她一直说喜欢枫叶,约定了11月去南京栖霞山拍枫叶。最终确定在一起了。
期间,一直互称对方“仙子”“天王”,10月底的一个早晨,她电话叫我起床之后,跟我说“天王,要不我们开个公众号吧,你叫古德,我叫猫宁,合在一起就是Good Morning的音译,预示着我们每天都迎着阳光醒来,这种感觉很好”。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开了公众号,作为日常记录,我负责写头条,她写次条。
满怀希望,创业阶段,想着等融资成功,创业步入正轨以后,因为她非常喜欢摄影和视觉艺术,想把她推荐到Vart做创意负责人,在上海,离我更近一些,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我都能就近多照顾她一些。
然而,18年1月17日,我在旧金山的会上,忽然接到一条长微信信息,点开一看,瞬间傻眼了,她说她不想继续下去了,不是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她觉得她怕她以后会伤我伤得更深,因为她自己有疏离型人格倾向。
我急急忙忙处理完国外的事情,从旧金山转香港去深圳见她。然而,她早已把腾讯的工作辞了,微信、电话以及所有能联系到她的方式全部拉黑,从此整个人像消失了一样。直到现在我都没能见上面。当时整个人在深圳,像孤魂野鬼一样,不知道该去哪里。
昨晚,翻到公众号的第一篇文,心里莫名的有点酸。于是动手来写这篇文。
当然,写这文,并非源于不甘或者还有所希冀。也不想简单粗暴的证明网恋到底靠谱不靠谱,说实话,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了,怎么可能通过这寥寥几千字就能说明白。
相反,想以亲历者加上最近反思总结的角度,写写网恋从发生、发展到最终可能演变的一般性启示,以供正在面临这一问题的各位参考,这就足够了!
为什么要把异地恋也一并拉进来?主要因为,在当下这个时代,无论是网恋也好,异地恋也罢,究其实质,无非也就是——千里情缘手机牵。
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座里程碑
现在很流行说「网恋,始于颜值,终于才华」。在我看来,未必站得住脚。
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来诠释,我觉得这是一个链条的过程:
社会关系信息→印象形成→关系发展
在社交网络中,社会关系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家在里面发布的一些心情、动态、瞬间之类。而印象,则由上述发布的东西的集合塑造起来的整体形象,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设。而基于前面的印象,我们有可能会选择更某个人进行更频繁的互动,社区产品中,可能会伴随着更频繁的点赞、评论,如果这个社交软件主打聊天的话,基于前面的良好印象,你可能会选择跟某个人更密集的聊天。
以我的经历,一张其实并没啥实质性意义的照片,很可能就会引出一段情。所以,我会认为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座里程碑,这话你仔细一推敲,其实一点都不假。
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点赞、评论、网聊,我们可以统称为CMC(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
说起CMC,不免又得提到过去30年一直被不断争议的关于它的缺陷问题。典型如社会临场理论和媒介丰富性理论认为,由于媒介的局限性,在网上的一系列互动其实缺乏了现实互动中的哪份温热。极端言论如早些年盛传的「你压根不知道对面跟你交流的是人还是一条狗」。
我其实一直对这个持怀疑态度,更何况,现在但凡是IM主导的社交软件,几乎都支持视频和语音聊天功能了,应该能省去了早些年诟病的那样,缺少了真实性的问题。
前几天,跟某社交软件创始人聊天,她说到网上聊天和现实生活中互动,像咱们喝饮料一样,说白了,其实是一大口和一小口的问题。
我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