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实现左手带娃,右手出游的美好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6人  刘老师说教育

娃不同的年龄段,出游的需求不同,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前我会订一个方向。(我家孩子多,按学龄段分享我的亲子游态度。)

实现左手带娃,右手出游的美好

一,学前段

小孙先生的远行是在一岁多去海南开启的。

小龄段的孩子,身体健康是出游的第一保障。所以吃,穿,住,行的规格订的相对高一些。

吃:尽量吃和在家接近的食物,全程都是喝烧开的矿泉水,尽量避免水土不服。

穿:结合当地情况,准备多套衣服,应付突发状态。

住:小孩子对住宿的卫生要求比较高,所以,孩子的被褥,都是我们带去的。而且我们一般喜欢住民宿或者稍微好点的酒店,考虑说可以自己做饭的需求。

行:外出时间和休息时间合理搭配。外出,孩子的消耗量大,所以,出行中,随时随地休息最重要。小孩的话,推车非常好。小孙先生基本是上车睡,下车玩,相对来说,非常好带。

海南之行,让我知道孩子的适应性还不错。之后的每年就结合孩子的需求和家庭的需求,订1-2次远行计划。6岁前的孩子,应该给到他见识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机会。这是内化的东西,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是有利于刺激孩子大脑神经,增多神经突触的建立。

海南回来之后,大概过了几个月,我妈妈铺一床水蓝色的被子,他特别开心的跳上说:哇,海水哎。然后指着被子旁边的地方说:大家都不要踩我的沙滩啊。

这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知道出游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这么小的孩子,大人一般摸不到他的兴趣点在哪,需要做的就是带他去,让他看,让他听,让他自己跟环境建立链接。

包括之后,我们又去迪士尼去爬山等,忽然有一天他看到什么,他就会回忆起曾经去的那些地方,并且绘声绘色的把当时发生的事和情景描述出来。

我的态度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所谓出游,带他去,融入环境就是最好的感触教育。不说教,不解释。

二,小学段

关于小学段的出游,查了查资料的,相对来说我更认同跟着课本去旅游的观点。

小学段的孩子们探索欲更强,对未知世界,未知事物,会有更多的为什么。但是呢,假如出游去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的主动性调动不出来,所以选择孩子了解的环境,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这里说的课本,包括但不限于课堂的课本,可以是孩子学校的课本,也可以是孩子感兴趣的绘本,甚至可以是孩子的动画场景等等。

拿北京来说故宫举例。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去愿意去北京看一下故宫呢?因为有情节,那是祖国的心脏,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此了然,所以带小学生去故宫参观,包括看清宫的古迹,看升旗仪式,都是满足小学生的内心需要,是把课堂知识活生生的再现。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开国大典》,音乐课上的老师:我爱北京天安门等都是跟景点链接非常紧密的。

另外:小学生的出行,建议家长提前让孩子查攻略,3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让孩子做导游,做总策划,会大大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实用,有趣,又好玩。

三,初中段

初中段是一个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初步确立阶段。

世界观,观世界,连世界都没看过,谈什么世界观呢?

孩子像井底之蛙一般的局促在四角天空下,难道指望他突然顿悟,有宏大的世界观吗?虽说读书也是积淀知识的有效途径,可是我更认同理论建议实际的教育方式。

感官的刺激,在人的记忆中沉淀下来会更深刻。

就初中段而言,带孩子外出,游玩已经是次要的。走访不同地区,体味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感悟当地文化的特殊性才是重点。

对于参加中高考孩子,我建议可以跟孩子深聊一下,把孩子有意向的大学梳理一下,可以利用假期先去进行初步的了解。

我走访了一些名校、高校,每一所的大学的校园文化,都足以让初中的孩子研究回味很久。这样的刺激大于枯燥的说教。孩子自己确定的目标,会更愿意付出努力。

读书是灵魂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左手带娃,右手出游,让灵魂和身体一起在路途中放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