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文库古典文学雅评

去去何所依?长亭复短亭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32人  维扬之水

亭子,有顶无墙,几根柱子撑着一个或方或圆的顶,雕以浮画,饰以颜色,玲珑剔透,矗立于田野之间或山颠水畔,似一朵肥嫩可爱的蘑菇,又如一把撑开的大伞。

古人偏爱亭子,常在交通要道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地筑下,做旅途休憩歇息的场所,或做接送宾客宴乐的场所,也有建于园林中,用做点景建筑。

亭者,停也。

那意思,人遇到亭子,会安定下来。三两好友,笑语欢言,于风清月朗之时,闲闲坐于亭中,饮几口酒,诵几句诗文,看看亭子上雕的那些彩绘,观观四周的风景,听听鸟鸣,悟悟兰因。于是乎思绪纷纷如过江之鲫,才情涌动似钱塘之潮,出现了许多与亭子有关的美好诗句文章。

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好,字好,留名千载。想想,崇山峻岭间有个小小兰亭,四周是茂密的树林,绿油油的修竹,清澈的小河流水。暮春之际,还没有蚊虫叮咬呢!天气晴朗,地势又开阔,吹着点小风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李白怅然遥望,“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子云亭是西汉文学家杨雄所留,建在绵阳西山,当代重建后,高大雄伟,飞檐重阁,三面凌空,下临绝壁,险要雄奇。

宋代欧阳修著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曾巩写有《醒心亭记》,苏轼写有《喜雨亭记》,苏辙呢,他哥大苏主持修好亭子,让他帮忙写过一篇《武昌九曲亭记》。大苏曾写过绝命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他们兄弟情深,诗文唱和往来那是常有的事。

记得当初大苏乌台诗案被囚,小苏写过一篇《为兄轼下狱上书》,先认错,接着说其兄罪不至死,求皇帝能免他死罪。该文出于兄弟之情,写于性命攸关之际,言辞恳切,读来令人感伤,“既巧妙地申说了自己的意见,又处处照顾到皇帝的尊严,情辞悲恻恳切,措辞相当巧妙。”“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写《武昌九曲亭记》时,苏辙的心境平稳安闲,不复乌台诗案上书求情时的凄惶无助,似乎已适应了与兄长贬谪在外的散淡生活。这篇文章,先说苏轼建亭的由来,接着阐发适意为趣的理念,表现苏轼寄情山水中的风度和自己的人生态度。

读此文,第一感觉是用词简洁到位。如第一句,“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动词用得极准,说苏轼贬谪到齐安,用“迁“字,在此处有流放的意思,类似《岳阳楼记》里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说他住在江边,用“庐”字,让人想起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仅仅两个动词,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贬谪流放的凄凉与心境的安然尽在其中。

第二感觉是兄弟情深,念念于斯人。虽分居两地,弟弟描述起苏轼的日常起居,行动举止,与朋友们的谈笑闲聚,历历如在眼前。“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那时又没有手机视频,咋知道他是笑着说话的?只能是联想,念及兄长,在唇边漾起一丝微笑,海角天涯,同此一心,自己乐以为兄长也快乐。

接下来,忆少年时,与兄长出游,他都是探路浮水,以身当先。“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谈及兄长风采,那更是充满畅然情思,拳拳眷意,描画得如同神仙中人:“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料想彼时,这位东坡先生还是20来岁的翩翩青年,没长出那部垂到胸前的著名大胡子吧?

天下名亭多矣!安徽有欧阳修写过的醉翁亭,紧靠山壁,飞檐凌空;湖南有爱晚亭,枫林流泉,秋来红叶满山;杭州有湖心亭,张岱曾看雪于此:“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亭外环水,水外环山,雪白天寒,长空辽阔,斯人寂寞。

亭子,大也罢,小也罢,都是个载体。里面外面,长亭古道,唱不尽离合悲欢,诉不完感伤哀怨。正如程派名剧《锁麟囊》里唱的,“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何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闲坐亭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视野宽阔,空气清新,心畅意舒,很有几分“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感觉,那苏氏兄弟的情操如此,古今天下文人墨客写关于亭子的文章诗句时,想必也作如此想。去去何所依,江湖一梦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