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丧到爆的文艺片
文丨流放九月
编辑丨流放九月
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我先和大家说说他的神奇之处:
第一,这部电影长达3个小时50分钟,没有片头和片尾。
第二,这部电影至今没能公映。
第三,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导演的自杀才被人所熟知的。
可能有些看过或者听过的朋友已经可以猜出这部电影的名字了:《大象席地而坐》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他的作者胡波,以示我对这个英年早逝的导演的尊敬。
胡波,笔名胡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一直热爱电影,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落榜两次,终于以22岁的“高龄”成为了北影的学生。
在学校的时候,胡波拍摄了不少短片,但并不被老师认可,正是因为迟迟得不到肯定,他开始写小说。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迁的遗作,也是他的处女作。而胡迁自杀,是因为他不肯按制片人的要求,把影片的时长剪短。他坚持以4个小时的版本上映,差点失去了影片的署名权。
而最终他选择以死,来捍卫自己那份骄傲。
在2017年10月,他在家中自缢。四个月后,他的《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并且被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柏林电影节的特别提及算是个安慰奖,奖杯也与众不同——一座精致的大象雕像。胡迁的母亲说,这个奖杯很贴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电影节的奖杯通常是熊)
如今,这部作品在豆瓣上有着8.1 的高分。
前天晚上,花了四个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最后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丧。
可以说,整个四个小时,影片中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露出过笑容,神情近乎就这一种:
就是这种绝望到仿佛下一秒就会哭的样子。而整部影片的色调也都是压抑的灰色,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也只有那无尽的压抑和绝望。
故事的主人公总共有四个人:
混混于城:睡了朋友的老婆,被突然回家的兄弟撞见,然后他的兄弟跳楼了。他自欺欺人的觉得这事和他没关系,对他朋友的老婆说,都是因为她要买房子,他朋友才会跳楼,对他前女友说,都是因为她不陪自己,自己才去睡了朋友的老婆。逃避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高中生韦布:他为了帮兄弟出头,失手将欺负他兄弟的于帅推下了楼梯。而那个于帅的哥哥正是上面的混混于城,他害怕于城的报复,便离家出走,想逃到满洲里看传说中整日坐着的那头大象。
高中生黄玲:韦布的好友,她和母亲关系十分恶劣,并与学校副主任产生不正当的感情。后来她和副主任的绯闻视频传遍学校,在濒临崩溃之际,她决定逃去韦布提过的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一位老人:是韦布的邻居。儿子儿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要将他送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韦布与于城的争端,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看看他年轻时当兵的地方。
剧中四人都毫无例外的活在绝望之中,而他们也都想着一件事:去满洲里看那个坐着的大象。
这一个文中反复提到的意象,我也在想,这头坐着的大象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最后,我想明白了,这头大象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含义,它只是作为一个主人公逃离现实的借口。他们都是被生活逼迫的无路可逃,所以只能选择一个这样的寄托去安慰去麻痹自己。它,只是在这烂到爆的生活中的那么一点点的希望罢了。
我们再回到作者胡波身上,他是一个文青,也有着诸多文青的特质:他厌世,他不妥协,他活在自己乌托邦,所以他创作出如此厌世的作品。所以作品它灰暗,它全是绝望:
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或多或少带着些深沉和文艺,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记得胡波的微博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人说,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世道。
确实啊,你可以没有尊严,但是你不可以没有钱。
但可惜的是,或许,搞艺术的骨子里就抹不去那一份偏执。
而自杀的艺术家,胡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是因为有着如他一般偏执的人,我们才得以欣赏到如此之美的作品。
“滚吧,俗逼!”文艺青年骂向街上人来人往的凡夫俗子,等待着人们的反映,却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
于是,他只能低着头快步走开,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