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我的六年级day117——六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
01 家乡的春节——李佳欣
“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这个充满温馨与喜悦的节日,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悦比作画卷缓缓展开。孩子们怀着无限的憧憬,因为那是他们讨压岁钱,放鞭炮的时刻。大人们则充满期待,因为那是他们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打牌,聊天的佳节。而老人们则在这个节日,感受到了忙碌了一年的儿女们回家团聚的温暖。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我家乡会吃大锅菜菜和烧饼。从腊月二十三起,家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希望把一年的霉运全部扫光。妈妈开始购买年货,爸爸开始准备压岁钱,而我和小伙伴们便欢天喜地地玩耍,嘴里还哼着儿歌唱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是啊,从二十三起,鞭炮声便断断续续地响起,年越来越近了。
除夕的傍晚时分,年夜饭便闪亮登场。一家人都迫不及待地围坐在餐桌旁,看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口水都流出来了。年夜菜十分丰富,而且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寓意。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炒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一家人吃着、喝着、说着,说着一年的收获,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当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时,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丰富多彩的节目,嗑瓜子,吃零食,聊天。搞笑的小品,动人的歌声,优美的诗词,无不彰显着我们中国丰富的的艺术文化。伴随着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到来了。
大年初一,是最美好的日子。天还没亮,鞭炮声就已经此起彼伏了。人们早早地起床,穿新衣,吃饺子,给长辈拜年。这时,大街上已经很热闹了,笑意写在人们脸上,这一天,是中国人最快乐的一天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幸福、和谐、安康。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我的家乡。
02 说说年夜饭——方玉尧
除夕是一个喜庆欢乐的日子,而在这个喜庆欢乐的日子中有着许多的习俗,其中就包括贴对联、挂灯笼、守岁和吃年夜饭等。年夜饭作为最重要的饭食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团圆和祈福的象征,因此在各个家庭中都举办盛大的年夜饭。这有着深厚的传统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夜饭的由来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年夜饭起源于古代农历岁末的农耕社会,人们忙于农作的同时也因需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这一习俗。另一种说法则与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年”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年”每逢岁末时便下山袭击村庄,捕食人和牲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抵御年兽的袭击,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因此,在每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和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而年夜饭,则是在这之前准备的一顿丰盛的晚餐,让人们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来守岁和抵御年兽的入侵。如此众多的传说掩映下,年夜饭成为了一个寄托希望和祝福的重要仪式。
除了由来,年夜饭还有许多其他特点。首先,年夜饭的最大特点就是全家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家人们都会齐聚一堂,共同享受这个重要的时刻。这是一种传承家族亲情、传递温暖和祝福的方式。其次,年夜饭的菜品搭配也十分讲究。每道菜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如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则寓意团圆和吉利等。每一道菜都是用心烹制和装饰,以完美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此外,年夜饭的餐桌上还会摆放一对空筷,并留出一席位给未归人,以示全家人同心守候,希望他们早日归来,增加了团圆和爱的象征。
总的来说,年夜饭是中国除夕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顿美食,更是一种寄托着家庭团聚和祈福的重要仪式。因此,不论在何地,无论是山村还是大都市,无论是农家小院还是高楼大厦,年夜饭都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期盼。
03家乡的习俗——包饺子 王子轩
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但要说最能代表中国特点的习俗,非包饺子莫属。
包饺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南阳四圣之一的名医张仲景回乡途中见到许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穷苦人,他们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十分心疼,但他又意识到来厉实不好直接将钱和粮食送给他们,于是他苦思多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将保暖的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起名为娇耳。这样穷苦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治好了冻伤的耳朵。因为制作简单,后来民间在冬寒之日自行效仿,流传至今,也就是今天的饺子。
关于包饺子,在民间也有很多传说,有的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当时天寒地冻,利用女娲造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固定耳朵,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眼,用线拴住,次地说明了饺子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百姓们为了纪念女娲,就用面皮捏成人耳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同时在除夕夜吃饺子,有“更岁交子”的寓意,除夕吃饺子表示团圆和吉祥如意,预示在新的一年中交上好运。
此外,饺子形状如元宝,取“招财进宝”的意义。而且因饺子有馅儿,便于人们将各种喜庆、吉利的东西包进馅里,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包饺子,这个流传至今的习俗,这个喜庆团圆的活动,让人亲身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04我最喜欢的节日——端午节 李欣瑜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随着夏日的风☰款款而来了。
端午节这天我早早地就起来了,祭餐桌上摆了一盘热乎乎的粽子。粽子外面裹了一层绵被,好像很怕冷似的。有的是用箨叶包裹的,有的是用竹叶包裹的,各具特色。把粽子的皮剥开后,糯米的香味就飘散开来。黏黏的糯米,配以香脆的馅料,一口咬下去,淡淡的咸味和肉味直达味蕾,让人胃口大开。
我打开电视,正巧是赛龙舟的节目。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闹的场面实在让人悠然神往。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开始了。青年划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以示团结和力量,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在清晨的阳光下,红色的布粼粼发光,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水面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噼噼啪啪的鞭炮交汇在一起,在水面上回荡,震耳欲聋。龙舟矫健地划过波浪,速度快得惊人,让人尽情地欣赏这场精彩的比赛。
在端午节这一天还得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鬼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袋子,里面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香囊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扇形等,色彩斑斓,玲珑夺目。人们将香囊系在衣襟或肩膀上,不仅能散发出清香,还可以辟邪驱病。雄黄酒是一种用雄黄泡制而成的药酒,整体发黄,涂抹在脸上十分清凉有解暑的效果。戴香囊和扶雄黄酒既是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古人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的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以祈福和保平安。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因为粽子的香气、赛龙舟的热闹,更因为其中蕴含着我国丰富的文化历史。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人们通过赛龙舟和吃粽子来抵御恶鬼和疫病。这个故事使得端午节更加神秘和有趣。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它让我感受到家国情怀,并与家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05汤圆——魏雯晗
汤圆,是中国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传统食物。它外形圆润饱满,有着丰富多样的别称,如浮元子、元宵、水圆、汤丸等。每年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会制作各种口味的汤圆,令人垂涎欲滴。据统计,每年元宵节全国吃掉的汤圆数量可以绕地球一圈多,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之高。
汤圆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对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将黑芝馅与糯米粉揉成圆形,然后放进锅中煮熟,咬一口汤圆,馅料软糯甜美,柔软滑嫩,让人爱不释口,令人回味无穷。除了黑芝麻馅的,还有花生馅,山楂馅……汤圆的口味不断跟随人们的喜好在变化,种类越来越丰富。
听妈妈说,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宫中的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家乡而悲伤,天臣东方朔决定帮助她。他告诉汉武帝火神喜欢吃汤圆,并建议在正月十五这天让元宵做汤圆,同时全城挂灯笼、放烟花,以讨火神的欢心,保佑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元宵终于与家人团聚。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汉武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吃汤圆,以庆祝团圆。
吃汤圆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了许多文化与情感。在春节期间,人们一家人围坐一桌,共同制作和品尝汤圆,这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和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吃汤圆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通过品尝汤圆,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汤圆不仅美味可口,更传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它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6家乡的风俗——谷锦熙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又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过年都有自己的风俗。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武汉人,在他们那里过年可热闹了,除了放爆竹、吃年饭、走亲戚,武汉春节还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节目,这些都是我们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特别是走亲戚,从大年初一到初八,我们都会一天去一家亲戚那里,中午,晚上都在那里吃饭,一天两桌盛宴,家人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美食、聊天,别提有多热闹了!
除了放爆竹、吃年饭、走亲戚等习俗外,每年春节一到,我家楼下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呐喊,整个街道都弥漫着烟花爆竹的气息。
武汉过年时,每家每户贴对联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当年三十的时候,我们总会起的很早贴对联。那天清晨,外公会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和他们一起去楼下贴对联,我迷迷糊糊地下了楼,一下子就看见了喜庆的红色,这让我又一下子来了精神。我飞快跑向屋里拿出胶布和剪刀,用剪刀把胶布剪成一段一段地,然后再递给正在贴对联的舅舅,我在一旁听着大人们说:过去人们把桃木刻成一个福字挂在门前,每到新年的时候就把它换成新的,后来就慢慢演变成对联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贴完了对联以后,外公站在对联前一边点头一边满意的笑着,仿佛像是看见了龙年一家人。不一会儿,就到了晌午,妈妈说:“该去拜年走亲戚喽”!我迫不及待的上了车,一路上哼着小调,那是一个快活啊!到了小姨家,小姨已经做好了一桌子的菜,有外焦里嫩的烤鱼、白嫩的鱼丸、红红的大虾、诱人的烧鸡,五味俱全的排骨汤等等。馋的我口水直流,吃饭时,我和弟弟更是把这美味可口的饭菜都尝了个遍,一边吃还不忘夸赞小姨的手艺真好,小姨笑的嘴都合不拢了。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自己的风俗,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美好的春节风俗。
07家乡的元宵节——薛羽轩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是对中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我的家乡在南阳,而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元宵节。为什么呢?因为元宵节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元宵和美丽的烟花,还可以与家常灯人一起猜灯谜,在这三个风俗中,猜灯谜可是我的最爱。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旅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面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十色的彩灯上供人们猜。人们围在一起,纷纷猜灯谜的谜底,笑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街道上人山人海,到处呈出一派欢声笑语的节日景象。大家都提着各色的灯笼:有的一律是纸做的,有的清一色是火红火红的,有的通通是会发着光的。
现场热闹极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猜着灯谜。我在满是灯笼的火海中,找了一个无人顾及的字谜,谜面是:拿不出手。你瞧,这不是很简单吗?拿不出手,把拿字的手去掉,不就是合字吗?经过我的一系列分析与思考,确认了,谜底就是合字。心想:这么难的字谜,竟然被天才的我顺利破解了。正当得意洋洋的时候,谜面的主人来了,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道:这个字谜已经被人猜过了。
没了办法,我只能遗憾离去。但我并没有放弃,经过我不停地寻找、解答。我终答猜了一个,拿到“战利品”的我,哼着小歌,手舞尽蹈,蹦蹦跳跳地回了家。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晚上我不舍地关上了灯,再见,元宵节,下一年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