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游
前天爸爸在家人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妈妈闭着眼,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霎时就慌了,因为几天前妈妈还和我微信聊天,照例叮嘱我要好好吃饭,多穿衣服,别熬夜,出门玩一定要告诉她,却一点没提到自己身体不舒服。妈妈向来生活习惯极好,早起早睡,每周去几次瑜伽课,这几年便是心态也比从前好,去年我的同学见到我妈妈,然后一直向我感叹说,你妈妈看着真年轻。看到照片的下一瞬,我就发了消息给爸爸,问妈妈到底怎么了。身在异国,打电话太贵,只能隔着七个小时的时差等待消息。爸说妈妈没事,就是头晕。第二天妈妈给我语音,叫我别担心,说是颈椎的问题,老毛病了。我知道妈妈的颈椎有时会疼,从前在家时也给她按摩过,妈妈宽慰我说年纪大了,身体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舒服,不是什么大问题。不曾想现在因为这小问题居然住院了。生老病死之事,无论在书里读到,还是听旁人谈起,总觉得自己对此看得十分透彻,一旦关系到自己最在意的人,顷刻间便失了淡然。我也没办法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只能叮嘱他们,即便是看似不显著的病痛,也一定要去医院,别熬夜,别纠结,就像他们每次叮嘱不在身边的我一样。
我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一天不是在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下成长。小学时爸爸每天骑摩托送我上学放学,大冬天里,北风刮在脸上硬硬得疼,我便躲在爸爸身后,下雪天,有时车会滑倒,我和爸爸一起摔在地上,然后爸爸耐心安慰大哭的我。读高中了,我本以为自己不必费什么劲就能适应住校生活,但后来不过一星期就忍受不了了,满心委屈得向妈妈展示第一次洗衣服之后破了皮的手指头。后来的三年,父母做起了陪读家长。可在高中那最艰苦的三年,我对于未来的设想却是读大学一定要离开湖北,越远越好,然后享受没有父母在身边的自由。
希望落了空,我还是进了本省的一所学校。父母每周给我打几个电话,叮嘱我一些其实叮嘱过无数次的事情。幸运的是大三的时候我去德国交换了一年。那我是第一次没和父母一起过年,后来听我小姨说,吃完年夜饭以后,妈妈哭了。在那一年里,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么独立,多么喜欢自由的日子,我没有和父母视频过一次,也从不说什么回家或者想念之类的话,觉得那样未免太软弱,不断告诉自己,这样没什么不好的,我有我的生活,父母有父母的生活。
可不知为什么,从德国回去以后,我和父母亲近了很多。对他们有了更多的耐心和体贴,不再吝于开口对他们说爱和想念,我们也时不时会亲一下对方的脸颊,饭桌上一家三口的谈话也比过去温和亲呢了许多。
现在是我在德国读硕士的第四个学期。我基本保持了每学期回家待一个月的频率,甚至每次回了家就不大情愿再回德国。再过一个多月我就要回家过年了,妈妈在微信里说了好多次她想我,其实我也想她。妈妈68年生,今年满50岁了,回家的期间我还可以陪她过生日。
未来,我想要继续在德国读博士。若是在七八年前,想到未来可以在德国生活5、6年,我定会十分欢喜。现在的我,想到或许还要离开父母身边3、5年,喜悦淡了很多,愧疚却多了。我的三五年与父母的三五年实则并不相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盼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我可以早一点完成学业;盼望时间过得慢一些,父母可以迟一点老去,而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可以长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