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经文】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究竟①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②明慧③。游志④七觉⑤,修心⑥佛法。肉眼⑦清彻⑧,靡不⑨分了⑩。天眼(11)通达(12),无量无限。法眼(13)观察(14),究竟诸道。慧眼(15)见真,能度彼岸。佛眼(16)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17)三界,空无所有(18)。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19)。
①究竟: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②诸通:通,自在无碍之义。诸通,指佛、菩萨、外道、仙人等所得种种自在无碍之神通。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
③明慧:即三明与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
④游志:谓将注意力投向某一方面。
⑤七觉:梵语saptabodhyan%ga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⑥修心:修养心性。
⑦肉眼:梵语mam!sa-caks!us,巴利语mam!sa-cakkhu。乃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肉眼清彻,靡不分了。’然肉眼有诸多障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载,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于远处者则否;照见眼前之景物时,即无法同时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否。反之,佛菩萨以修行之功德,能照见一切诸法及其实相。假父母气血所成,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有色质障碍。
⑧清澈:清净而明澈。
⑨靡不:无不。
⑩分了:犹明了。
(11)天眼:(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
“天眼”指天趣的眼。《大智度论》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意思是说,肉眼只能见近处,不能见远方;只能见前方,不能见后面;只能见障外,不能见障内;只能白天见,不能夜晚见;只能见地上,不能见地下,有这些障碍的缘故,就需要求得天眼。得了天眼以后,无论是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等都能无碍地见到,这就是“通达”的意思。秽土的天眼能见度不超出三千大千世界,而净土菩萨的天眼能见到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以及其中无量众生死此生彼等的各种情形,所以是“无量无限”。
(12)通达:通晓;洞达。
(13)法眼:梵语dharma-caks!u,巴利语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
“法眼”能见到众生的根性以及各种佛法门类。《三藏法数》上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说的是菩萨为了度众生,以清净的法眼能够观到一切道法,知道它们的差别、作用,并能如是去行持。以这种智慧,对于八万四千法门无不观察究竟,非常善巧,知道每一个法该怎么修、怎么行以及最终会达到什么果证。也就是说,哪些法是暂时的,哪些法是究竟的,哪些法适合这种根性,哪些法适合那种根性等等,菩萨对这些都了如指掌,知道行持此法能证得此道。并且知道一切众生的种种方便门,使得他们也来修这种法,从而证得这样的果。
像这样,极乐菩萨对于一切法门都能了知、能行持,知道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和所证的果相,知道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来施设相应的方便法门,这种智慧就叫做“法眼”。就好像一个大医王,能够识别无量病人的病情,然后施以最合适、最有效的医药那样。相反,如果不具法眼,就没有观机的能力,所说的法就不契机,也就不会有实效。而极乐菩萨以法眼观察各种道法时,无不究竟明了,所以叫做“法眼观察,究竟诸道”。这种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知道各种缘生法的差别,也知道各种根性的法门。菩萨只有去掉了尘沙惑才会出现这种智慧(“尘沙惑”,指菩萨在普度众生的过程中,有像如尘如沙那么多的迷惑)。
(14)观察: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与‘观’之义同。往生论注卷下解释观察之字义(大四·八三六上):‘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华严经探玄记卷十谓,观察有内心照察与举目眄视二义。以智慧来观想、察看。
(15)慧眼:梵语prajn~a-caks!us。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五下):‘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术语)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
“慧眼”指真谛智,就是能照见空性的智慧。空性指理体,彻见真空理体的智慧叫做慧眼。开了慧眼,就能明了空性,没有慧眼就无法了知空性如何。
《大乘义章》说:“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慧眼能见到无相的空性,或者说见到真空。因为这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离开了一切边,没有任何相状可得,所以他是寂照的妙体。到了“了了见,无所见”的证境时,就是开了慧眼。
《大智度论》上说:“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为了证得实相的缘故,要求证慧眼。得了慧眼就不见众生,任何因缘合成的相,本自不可得,也就寂灭了一、异等一切二边的相。也就是一切观待而立的相都没有了,自他、长短、有无、来去、染净、增减、生灭等本自不可得,由此顿时就舍掉了一切计著的心。“不受一切法”,是说一切法正现的时候,也不会去受取它。不仅如此,智慧也自内而灭了。这里的“智慧”指有所缘的心。一般的智慧,必然是见了某种境才叫做智慧,但这里以无见而称为见,也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
《思益经》中说:“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慧眼是见了什么法呢?回答是,如果有所见,就都不叫做慧眼,因为根本没见到无缘的法性。其实,慧眼什么法也没见,既不见有为法,也不见无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为法都是虚妄分别,没了虚妄分别才叫慧眼;无为法也是空无所有,并非有实法可得,所以也不成为所见之事。这样就知道,这里的“见”是无所见,或者说见即无见。《般若品》也说:“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凡是心所缘的、口所说的,都是如幻的世俗,本不可得。见真谛的慧眼,实际就是以它无所见而称之为见的,所以是“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16)佛眼:梵语buddha-caks!us。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华文句卷四下(大三四·六上):‘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中):‘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即觉者之眼,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
“佛眼”即如来的眼,指照了诸法实相的眼。《净影疏》说:“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明了法性。”佛眼就是见到真实如来藏中不空的真实本性,这就叫做“觉了法性”。“不空”,是说它具有无量恒沙性功德法,也就是“坚凝常住”,如金刚般坚固,永远不会坏灭。其实,它就是妙有、就是光明,是一切万法的本源、本性,所以说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17)等观(术语)平等观念一切事理。
(18)无所有:又叫做无所得,空的别名。
(19)患:灾祸;灾难。
【直译】究竟了菩萨的六度万行,圆满具足了无量的功德。获得甚深的禅定境界,种种自在无碍的神通,以及三明与三慧。注意力投向七菩提分,修养心性与佛法。肉眼清净而明澈,无不犹明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以智慧来观想、察看,究竟诸道;慧眼彻见真谛,能使自己和他人渡过彼岸;佛眼圆满具足诸眼功德,觉悟了达诸法实相。以无碍的大智慧,向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平等地观察三界,一切法都空无所有。立志求大乘佛法,具足一切辩才。灭除一切众生烦恼灾祸。”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