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
2019-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含芬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判断说谁对谁错。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作家,只有走进生活、走向人民群众,倾听大众的呼声,才会写出鲜活的、有灵气的文章来。比如前几天读的《活着》,这本书的遣词造句,并没有用太多的华丽辞糙,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使得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被国内外的读者所崇拜,并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是因为他是用心在写真是的生活,写出了建国前后一个人真是的活法。从奢靡的生活到一贫如洗,是如何坚持活下去的。
如果不接地气,自己闭门造车,写的内容脱离了实际生活、脱离的人民,那内容将如一潭死水,不会在读者的心里泛起涟漪。那也就没有了写作的意义。但在写作的同时,作者也要坚持自己的写作方法,写作的初衷。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起名叫《恩师》。写了自己在教学之路上行走的过程当中,恩师给予我的引导与帮助。自以为还可以。后来,读我文章的郑老师建议:能不能把题目改成“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读了一读,感觉还行。只是内容用第三人称不太恰当,我改了改,读一读,感觉表达的更真实。
对于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