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Geek”好书传阅活动书评

读《琦君散文》有感

2016-12-02  本文已影响388人  花弄影219

《琦君散文》读完了。这本书是参加“文字Geek”公众号"好书漂流”活动的其中一本,我是第一站。记得书到的那一天,我捧着书坐在小凳上,整个上午都沉浸在一种忘我的氛围里,周围的说话声、外面车辆的轰鸣声,全都奇迹般地消匿了。读散文果真是需要静心的,而我居然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沉下去,不得不说这是漂流活动的功劳。读书过程中,仿佛作者就坐在身旁唠家常,通过她平淡冲和的语言,一幅生活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一个富贵的旧式家庭,家里有威严的父亲,勤劳隐忍的母亲,忠实的长工仆人,顽皮想要逃避苦读的孩童......这个大家庭在承受国难的同时也遭遇了大的人事变故,但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那种泰山压顶般的沉重。不得不说,是她的写文风格将这种感觉稀释了一些。下面先从写作技法上谈一些我的感受。

《一对金手镯》仿佛女版《闰土》,写出了不同阶层的同龄人的不同遭遇。幼时头碰头脚碰脚地吃奶,多么亲密无间,长大了再碰面,一句“大小姐”道出两人身份的悬殊。这跟鲁迅遇到中年闰土时的情景多像,他喊他“闰土哥”,他回道“老爷”,几个字便将渴望回到从前的幻影打碎,将残酷的阶级差异横亘在两人中间,让人顿觉人生无力。所不同的是,较之《闰土》的浓烈情感,文中的感慨相对和缓,跟作者文风一致。

《春酒》里说“我”小时候将酒洒在衣襟上,抱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就呼呼睡觉,原来是醉倒了。正如教主《好文笔》书里所说,“虚构作品中酌量添加萌物可大大增加阅读趣味”,小花猫这一节,便将酒的醇香醉人更加凸显出来。

《粽子里的乡愁》里阿标叔擦他珍爱的煤气灯——"他每天早上戴起父亲送他的银丝边老花镜,镜框滑行到鼻尖上"," 抿起嘴唇擦玻璃灯罩,对着太阳光照了又照,要擦得晶亮才算数",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认真爱惜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镜框滑到鼻尖”和“照了又照”两个动作,画面感极强,让我想起某城市步行街的铜人雕像,民国时期一钟表匠,穿长袍戴皮帽,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工具,眼镜滑到鼻尖,一丝不苟的样子。

再说书中触发泪点的两处。一处是跟“我”分开两年的哥哥在将要跟家人团聚时得急症去世,父亲回家,将哥哥用的小闹钟递给“我”,“眼泪滴在我的手背上”,没有从正面写父亲怎样泪流满面,只从“我”这个小女孩的视角写了这一句,四两拨千斤。

还有《粽子里的乡愁》中的乞丐小女孩,“我”跑上去说要她回家一起住,她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看到这里我又是泪目。书中不乏命运悲苦的人物,他们表面越是波澜不惊,我心里反倒越波涛汹涌。想起看电视剧的经历,剧中人物越是哭得稀里哗啦、涕泪齐下,我在一边就越是干瞪眼,完全投入不进去呀。可是如果人物一直含痛隐忍,冷静克制,我反倒会先忍不住哭出来。由此想到常念叨的写作技巧,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学习点什么?

除了写作技巧,书中也有相当的干货,那就是读书方法论。因作者家境优渥,从小便有私塾启蒙,垫定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再大些还有名师指引,真是人生之幸。书中二叔、小叔以及夏寿焘恩师所提供的方法论不尽一致,但结合自己的脾性,总觉得还是“乐读”法更适合自己。一来是因为自己个性随意,不适合中规中矩地“苦读”;二来我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纪,在有限的读书时间里找合胃口的更加省心省力。当然针对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特点,我还是需要“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书的收获”,如此才能“案头书渐少,心头书渐多”。唉!我只后悔我在学生时代没有多读书,读好书,辜负了多少韶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