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48万人吹捧的《长安十二时辰》,差点意思
这个夏天,《长安十二时辰》火了。
易烊千玺、雷佳音主演;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耗巨资打造七十多亩长安城……
豆瓣上,48万人打出8.6分。如此高分的国产剧的确少见。
常被烂片围攻,观众对4分剧早就习以为常。
好不容易看到一部质量还算上乘的国产剧,丝毫不吝惜夸奖、给高分。
“国剧第一”,“口碑炸裂”的名号,被通通安在了这部刷屏剧上。
还衍生出一系列热搜话题。
新媒体小编的十二时辰 / @哒哒Sir但被捧上天的《长安十二时辰》,真有被夸的那么好吗?
1
国产剧的用心,值得表扬
故事讲的是天宝三年元宵节前夕,长安城混入了破坏分子,两位主角携手保护长安。
导演“野心”很足,开场便是一个2分钟的长镜头。
从高处的大片房檐,移向挂满上元佳节灯笼的朱红色屋檐。
化着唐妆的侍女推开窗户,街道上张灯结彩,行人如织。
“一镜到底”式的运镜手法,2分钟就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盛世繁华的唐朝。
作者马伯庸在书中说道:写这么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为了描述一个真实细致的长安,马伯庸很拼,查阅了大量专题论文和考古资料,多次去西安实地考察。
剧组也很拼,在服化道这些最具象的东西上狠下功夫。
为了服饰和道具的颜色精准,剧组专门做了一张唐代的标准色卡。
染料也用得非常考究,矿物染料制作道具,草木染料制作服装。
日常服饰的设计,也尽可能还原历史。
男装基本以圆领袍为主,作为所有百姓的便服和官员的常服。
士兵们平常所穿的铠甲,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
唐朝铠甲保存到今天的文物非常少,只能通过唐朝时期的塑像和其他考证来还原。
剧组完全用真正的金属材料去复原铠甲。
不只是武将穿戴铠甲,普通士兵也一视同仁。
除了服装,妆发也很用心。
唐朝女子的妆容丰富,柳叶眉、高发髻、眉心红……唐朝包容开放的态度在女子追赶潮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体现白皙的面部妆感,女演员的粉底都要打上一个小时。
角色不同,妆发也不一样。
小女孩看花灯,两个发髻凸显的是小孩子独有的稚气,妆容红润有活力。
成年女子的妆容,柳叶细眉,发髻高束,眉心图样多变。
有一个细节,值得赞赏。
与往常古装剧簪子的佩戴方式不同,易烊千玺饰演的主角李必,头上的簪子是纵向插的,而不是横向插的。
造型刚出来时,剧组受到很多质疑。
后来道教协会的人站出来表态,其实这才是正确做法。
李必修道十年,头上戴的是道观上清芙蓉冠,与冠相配的是子午冠,簪子插向中间而不是左右两边。
纵向佩戴簪子的方式称之为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
剧组服化人员在细节方面,确实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古装剧常被拿来评价是否用心的,不止服化道,礼仪也非常重要。
《琅琊榜》第一部大火时,就有很多人赞叹剧中礼仪的到位。
而《长安十二时辰》,同样不马虎。
叉手礼构建了整部剧的礼仪框架。
根据历史考证, 唐宋时期,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庶民,叉手礼是作为常礼使用的。
“左手抱住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拇指冲着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指上翘。
行叉手礼,恰是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与包容的体现。”
运镜上,也在用“电影级别”的要求来拍摄。
多次运用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打斗场面非常精彩。
为了表现出上元节阳光灿烂的氛围,导演组选择了晴天拍摄。
太阳的一点微小移动,都会导致画面光影的不衔接,让观众觉得跳戏。
剧组拍摄时只能不断地倒时差,在大量日景和夜景切换转场。
单从服化道的细致认真和拍摄手法的高要求上讲,《长安十二辰》毫无疑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豆瓣短评中,排在前列的基本都是对剧组在服化道、运镜上用心的赞扬。
但仅凭用心就把一部剧夸上天,未免有些偏颇。
烂片不减的屏幕上,出现《长安十二夜》这种能“认真对待观众”的剧,确实是惊喜。
但“用心”这种基础要求,什么时候成了一部剧的卖点?
2
认真值得夸赞
但这不该是一部剧的所有优点
《长安十二时辰》值得看,但有些地方,还是差点意思。
人物刻画
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是一部电视剧的血肉与灵魂所在。
雷佳音的饰演的主角张小敬,是一名对朝廷无比失望的匪徒。
一怒之下,他连夺三十四人性命,自己也静静等候斩首处刑。
原著中,张小敬有向死之心,面对李必的办事要求,纵然有特赦作为诱惑,他也无动于衷。
电视剧对原著里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改造,却有些矛盾不自洽。
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张小敬最初答应李必替朝廷办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能活命。
到后来,得知李必其实根本没有特赦权力,被欺骗的张小敬又轻易被李必用几句“守天下百姓”的话征服,最终接受任务。
很多人在弹幕里都表示看得云里雾里。
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漏洞或许更多一些。
在角色塑造中,李必是个身披道服之人,与唐朝其时官方宗教一样,信奉道教,讲求道法自然。
不追求名利,也不执迷于官场。
剧中也多次提到,李必是一位闲云野鹤之人,正因为如此,他与太子结交才不会起疑。
少年老成的他又有兼济天下之心,悲悯天下百姓。
李必的“道”并非一味求得个人逍遥,而有一定意义上儒家的入世姿态。
这个复杂的角色,塑造得并不完满。
一开头,一段“我要当宰相”的言论,就有些用力过猛。
这不太符合少年沉稳的气质,也无宰相一般的气度与胸怀。
反倒显得有些急躁和功利。
不像儒道,倒像法家。
没有系统学过表演的易烊千玺,演技有惊喜,但确实也有很大进步空间。
李必性格沉稳,却不意味着表情完全没有起伏。
而千玺表演时,大有一个冷漠表情走下整部剧之感。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半文言、半唐话的语言中,尽管易烊千玺做了一定的功课,但台词功底还是有不足。
有网友说,听千玺说台词,特别是独角戏,似乎有点初中生早读背课文般让人困倦。
豆瓣评论区吞音、错字和咬字不清的情况也时有出现,比如“辟谷”(bi gu)说成了“pi gu”,“叨扰”(tao rao)说成了“dao rao”。
很多人说易烊千玺的表现,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
但相信千玺的粉丝,也希望他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而不止是“有进步”。
剧情
电影的核心通常是塑造人物,所以意识流和非线性的电影也经常可见。
弱化剧情,缺乏“故事”,依旧能完成一部优秀的电影。
但电视剧的核心,就是讲好故事。
纵然在服化道、镜头、历史语境等技术方面有着精良表现,但《长安十二时辰》在“讲故事”上总是差点意思。
原著小说的描述基本是线性的,因为文字结构内在的特性,读者能够在以张小敬为主角的焦点之下,看待整个故事,主次分明。
但电视剧的改编,就不可避免变成了缺少焦点的群像描绘。
节奏的把握、主次线索占的比重,对整个电视剧的进展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因为剧中“十二时辰”的时间点过于紧急,场面也异常宏大,特别是在前几集中,很多镜头一闪而过,让人不知所以。
分镜很美,初看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在之后的剧情中,明线暗线慢慢浮出水面,剧情又有些拖沓。
“一个时辰之内怎么发生了这么多事,怎么还没结束”,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剧情的逻辑硬伤,也常常出现。
女性角色闻染,在带领两名反派通过关卡检查时,需要摘下面具。
闻染流几滴泪,说几句话,竟然就骗过官兵,让他们带着面具就通过了核查。
未免太低估官兵的智商了。
很多评论文章都把《长安十二时辰》各种技术手段吹上天。
确实,服化道精良,分镜漂亮,构图、滤镜高级,历史文化考究。
可技术手段毕竟都要为剧情而服务,《长安十二时辰》毕竟不是一幅风景画。
3
认真应该是基础
而不是亮点
《长安十二时辰》诚然用心,但离“匠心剧”还有一段距离。
网友评价,相比国内发展疲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算是鹤立鸡群。
这般认真,放到正常的影视工业化体系中,本该是基础的职业态度。
到国产剧层面,反而仅冲态度就能给个高分了。
1958年5月到今天,中国电视事业走过了61年,成为全球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
国产剧却仿佛永远在起步阶段徘徊,明明年岁渐长,剧情、题材、演员的表演却日益低龄化。
2017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剧数量为313部,豆瓣上超过8分的只有17部,超过8.5分的有8部。
2018年,323部国产剧里,只有9部超过了8分,超过8.5分的只有1部。
谍战剧、职场剧、历史剧……无论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最终都落到了谈恋爱的套路里。
《谈判官》为了扩展集数,一集能说完的故事要拖成几集来讲。
一味追求拍摄手法,反复运用慢镜头,不免让人犯困。
演员演技脸谱化,大量使用替身。 《创业时代》小时候,总爱看电视剧,就会被父母唠叨“这有什么意义?简直是浪费时间”。
每个人对电视剧的定义都不同,有人看剧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人不仅为了从中收获快乐。
而这也是好剧的一个评判标准——它能让观众感官上得到满足,也能给予人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一种新可能。
12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同样是历史剧,至今豆瓣9.7分。
被网友评价,“赶超《权利的游戏》”。
权力斗争的背后,是复杂社会关系的总和。
故事选在了嘉靖皇帝的最后五年,皇帝表面醉心道学,一心修仙,实则老谋深算。
朝廷里,以奸臣严嵩为首的“奸党”与张居正、徐阶为首“清流”官员互相对抗。
你难以先做道德预判,黑与白,好与坏,忠与奸,谁也不能下定论。
皇帝表面逍遥实则城府极深,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
严嵩父子位高权重,却也害怕哪天国库虚空,首当其冲的是自家。
胡宗宪不能背叛恩施严嵩,却也不敢忘忠君为民的初心。
讲的是历史,实则暗喻人性。
看似是官场的故事,却也是映射社会的万花筒。
张纪中说,“那时拍戏不仅仅为了钱,而是要做艺术品。”
《长安十二时辰》也同样在努力。
展现了恢弘的盛世之景,更可贵的是它同时试图聚焦了长安的另外一面。
繁华绚丽的背后,有权钱交易的不堪,也有小人物努力生活的挣扎。
站在主角张小敬和李必对面的右相,导演也没有将其刻画成十足的坏人或蠢人。
他贪恋权力,也把人性看得十分透彻。
他说,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功绩或世人的评论,最重要的是看他和周围人的利害关系。
国剧在用心,该夸。
可这份夸奖不该是一部剧“次中求好”的无奈,而是真正“神仙打架式”的优中选优。
当国剧能和美、日、韩剧在同一个评分标准下竞争,不必自降门槛依旧能收获高分时,那才是国产剧的春天。
很多时候,观众被烂剧搅得放低了标准,觉得有一点进步就已经值得吹捧,但知酱觉得不该:
“凭什么别人的基础标准要被我们拿来当‘良心’。”
好剧越来越多,受益的才永远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