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之旅,只是在自我探索,而他们并不知道
真实的世界使我感兴趣,因为它是可塑的。- 纪德
继《关于旅行的那些事儿》之后,这是第二次对“旅行”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上次,我提到了旅行的定义。
去看看世界的样子。不管是你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那些地方,还是长大后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亲临现场去感受那些世界文明之地带给我们的震撼。
去看看别人的生活。不管我们去的地方是富裕的国家瑞士,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越南,深入到他们的文化里面,和当地的人聊聊天、吃吃街边的小食,感受一下他人的“快乐”与“痛苦”,这会让我们用一颗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其实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去找找自己的灵魂。去到一个自己不曾去过的地方,让自己从一个熟悉的环境里面抽离出来,把自己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和自己对话、重新找回自己。
这次,想从功能划分这个角度说说。
01
旅行,有哪些功能?
我大致罗列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也许还有很多,欢迎大家来补充。
1,风光之旅
俗称旅游。去往各地欣赏自然风光、大好河川、名胜古迹。有些是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有些是我们在影视剧看到的,有些是从他人的经历中知道的。这些,都会让我们想要一探究竟,它们在哪里?长什么样?身临其境是什么感觉?
2,打卡之旅
“打卡之旅”爱好者,可能比“风光之旅”的群体更有“计划性”一些。这个群体,非常擅长制定目标、擅长做计划,每一年要去哪些地方,这一生要去多少地方,每次归来就意味着,地图上多了一个标示,TO DO LIST又可以划掉一笔了。自我挑战的“仪式感”是他们非常在意和享受的事。
3,运动之旅
为了完成一个特定运动项目,必须要去往某个目的地,只有在那些地方才有设施可以开展。比如,潜水爱好者,必须要去到有海洋的地方,才能完成潜水体验;滑雪爱好者,必须要去到有雪场的地方,才能完成滑雪体验;登山爱好者,必须要去到有山峰的地方,才能进行攀爬体验。
4,学习之旅
这些年,学习之旅已经非常受欢迎,人们可以将外出学习的过程,视作旅行、度假。通常,这样的行程安排,包含但不限于商业拜访、学术交流、休闲娱乐、公益活动,并不是封闭式的受训;在一趟学习之旅中,也能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5,拜访之旅
这个行为的主体,大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甚至不在同一个国家,定期的安排一些见面,互相去往彼此的城市拜访、相聚。人际关系是需要经营的,如果有些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话,一定需要物理上的接触,来延续彼此的情感流动。
6,婚礼之旅
顾名思义,去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既然是婚礼之旅,那就是指,彼此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国家,或者婚礼的地点不在彼此生活的地方,需要去往某个目的地。参加婚礼送上祝福是这趟旅行的精髓,结束后,可以选择在当地逗留,顺便旅行。
7,疗愈之旅
大家听到“疗愈”两个字,不要太敏感,总觉得难以启齿,就像我们错误地认为,去见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问题”。
疗愈之旅的展开,可能是我们工作不顺,想出去透个气;可能是我们失恋了,想出去散散心;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心情低落,想出去换个物理空间找找感觉。这些都是非常健康的方式,至少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异常,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8,朝拜之旅
这原本是比价偏宗教行为的一种活动,比如拜山、朝圣、寺庙等等。可是,当下这个社会,我们发现很多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慢慢采用了这种方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通常,这种活动都是苦行僧的行为,一种透过让自己“身体吃苦”的行为来达到朝拜的效果。
9,探索之旅
探索之旅,其实是“疗愈之旅”和“朝拜之旅”的结合。人们既没有像“疗愈之旅”的人群那样,漫无目的的出行;也不像“朝拜之旅”的群体那样,采用宗教的形式展开。
“探索之旅”的群体采用的是比较有计划、有安排,而且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从实现方式上来看,也是让“身体吃苦”的一种苦行僧行为,但自己是享受的,比如,骑行、徒步等等。
02
为什么会踏上苦行僧之旅?
从科学的角度讲,熵,是一个定量,不会消失。人生的痛苦就在那里,生活中该吃的苦,没有面对、没有消化,那只能定期,在每一次集中开展的“吃苦活动”中,通过加倍让“身体吃苦”的形式去完成。
什么是生活中的苦?
心智上需要承受的苦——简而言之,就是每一个小决定。
1,人际关系
商业中,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同事的、客户的;亲情中,可能为了自己的好日子,放弃了家人的需求;亲密关系中,当一段关系破裂时,不记得两人曾经互相爱上彼此的原因,只记得彼此伤害,如果“伤害”这个词成了你脑袋里的主旋律,那么你再也不可能遇到对的人;不止亲密关系如此,朋友关系也是一样。
《论语》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分解任务的重要性!
工作中,我们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每天完成一点任务,免得临时通宵达旦赶deadline;生活中,一样的意思,每天消耗一点痛苦,日子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如今,人们定期地去做让“身体吃苦”的活动,不就是通宵达旦地赶deadline么,唯一的区别就是,不是工作任务上的,而是心智任务上的,因为再不赶工,情绪就要爆炸了、精神就要奔溃了。
2,自我认知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踏上了苦行僧之旅?我认为,是他们在原来的生活里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样子过,现在有了反思,其实是人们开始自我探索了。
苦行僧之旅,只是在自我探索,而他们并不知道。人的行为是发生在意识前面的,因为身体的反应永远比大脑的反应快。
前面几篇文章,说过学习的顺序,很多人搞错了。
发现生活中,人们也是搞错了顺序。平日里毫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工作之余,却跑去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在寺庙里吃斋念佛。结束后,继续回到原来的状态里。
我们不是应该在生活中让“心智吃苦”,避免旅行中让“身体吃苦”么。旅行是用来消遣的,这时,人的身心才是合一的,才能达到享受的状态。然而,人们在现实中逃避“心智吃苦”,却在旅行中用“身体吃苦”来弥补。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和旅行中都在吃苦,没有机会享受人生。人生,不是用来吃苦的,而是在该吃苦的时候吃苦,该享受的时候享受。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存在于你每天的每一个细小的决定中,通常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每天的这些小决定,积累起来,就成了你日后的忏悔。因为每个小决定,都是人生的一次小考验。
03
事上练,是我的生活实相
拿我自己举例子,事上练,是我的生活实相,生活一直以来就是按照自己期待的样子进行的,不需要刻意采用一种方式去体验人生。旅行,对我来说就是去享受的,所以,我的旅行走奢侈路线,怎么爽怎么来。
按照前面罗列的旅行功能,我只需要3、5、6,其他的都不需要,因为其他的我已经在生活中消解掉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出行只和两件事相关:1)兴趣爱好,比如4提到的滑雪,我是滑雪爱好者,会为了滑雪特别安排出行;2)人际关系,那些重要的人,值得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过去十年,出国参与好朋友单身派对和婚礼的出行非常多,那样的行程让我非常满足。
年轻的时候,也有为了1和4出行的情况,但为数不多。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更愿意为了一件事而出行,尽可能让自己的旅行更有意义一点。
旅行,不是为了完成指标,一定要去,多久必须要去。
这几年我在创业,公司的投入和支出都比较大,个人可支配的金额就不多,那就不用安排旅行,为什么一定要去旅行呢?
旅行不是必需品,不旅行照样可以开心过生活,它们只是我生活中的点缀,有钱有时间时,就去享受一下;没钱没时间就不去,就这么简单。
事上练,才是最高境界的修行。
我们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修行,本身就是不对的。当人们需要刻意去修行时,那说明心里积攒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多到已经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如果现实生活中不改变,什么形式的修行都是自我安慰。
-THE END-
L小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