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规划第147篇-五分钟商学院31-如何正确看待成功者的经验?
124.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案例一:
要向失败者学习。马云曾经说过,我创业10年以来最大的心得是永远去思考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也写过一本书,叫做《大败局》,告诉大家如何从别人的失败中获得自己的经验,向失败者学习的本质就是意识到沉默数据的存在,让死人开口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案例二:
要向反对者学习。你做了一个产品,想收集一些用户的意见。很多热心用户给你提了各种意见,希望追加这个功能,追加那个功能,但这些人可能都是你的产品的幸存者,他们觉得你的产品其实还不错,还愿意继续用下去,所以才会给你提意见。
可是那些真正觉得你的产品其实很烂的人,他可能用了一次之后就把你的软件给删掉了,他们的意见其实可能会更重要,但是因为死人无法开口,所以你可能永远都是听不到。主动找到他们,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走,而不仅仅是剩下来的人为什么要留,也许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和更大的价值。
案例三:
培养识别幸存者偏见的能力。有个江湖郎中,号称有个祖传秘方,据说能够包生男孩,一副见效售价2000,生下男孩再付钱,不灵不要钱。于是很多人去找他。如果生下的是女孩,人们没付钱也不去找他了,而生下男孩的就高高兴兴的把钱给送去了。按照概率啊,有一半的人能生男孩,所以他平安无事行骗了很多年,还挣到了一屋子的锦旗。
给他送锦旗的那些人都是因为幸存者偏见。
案例四:
龟兔赛跑乌龟胜了,说自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其实只是兔子打了个盹。 以后所有的乌龟都以此学习的话,估计永远没有出路。是的。乌龟的胜利当然是因为自己努力。但同时,也是因为兔子犯了致命的错误。所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是警醒兔子的,不是用来激励乌龟的。
案例五:
很多用户调查对新产品的开发并没起到什么作用,读了刘总今天的文章,猛然醒悟,其实我们调查回来的都是幸存者的偏见,真正不想用的用户也懒得回复你的调查。 所以以后少点相信调查报告,干起来再说,多跟退货者交流。
案例六:
目前我们公司属于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吧。我们老大很少演讲,但演讲基本是内部的,他有几句经典语录:1、我们现在不能算作成功,仅仅是失败了无数次还没死而已。2、不是我们多优秀,而是同行对手给了我们一些机会衬托的我们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老大,导致我们的文化是危机意识很强,大家对外都比较谦虚低调,闷头做事,很少接受采访,大家都害怕我们是因为运气走到了今天,所以不停的努力。还有就是我们公司试错文化也很强,我们胆子都很大,敢想敢干,因为只要初衷是好的,试错成本是公司出的,虽然这样一来我们浪费很大,但是也一直保持了比竞争对手快一些的节奏,而且一直不怕模仿,因为我们试错迭代特别快。外界都说我们老大谦虚,还有说装的,但我们知道他实际上说的都是很实在的话。
案例七:
查理·芒格说过,要想成功一件事,先要想想怎么把这件事搞砸,然后避免这些搞砸行为就可以!
案例八:
讲个小学问听到的故事。有人看到电视上跳楼自杀的年轻人,感叹人年轻的时候不成熟,到了年长的时候才不容易冲动。其实不是年长的人冷静,而是冲动的人早因为各种原因自杀了,剩下的都是小心谨慎的。
125.如何理解我们的经验有时候不能乱用?
案例一:
“假学习”,是缺了“规律”,形成“行动->经验->行动”的“经验主义”小循环。
前天你狠狠骂了一顿员工,员工今天努力工作了。昨天又骂了一顿,今天更努力了。“骂员工”,就变成你的“经验”了。你没有思考中间的“规律”,你就在企业家论坛到处讲“好人不要做老板”。
这两天你挖了个牛人做CEO,总觉得应该先要骂他一顿。刚骂完,他不来了。
案例二:
“别听理论家胡说,他们要是有本事,自己早赚钱了”,“什么理论?行动就是理论”,“多学无益,干起来,创业路上的坑,一个都少不了”。
可是,行动派真的没有理论支撑吗?
为什么你要在商业街开店,而不是无人区?为什么你要卖漂亮的衣服,而不是丑衣服?你说这是“常识”啊!所谓常识,就是你认为必然正确的规律。很多人用行动掩盖懒惰,只是不想积累新经验、不想学习新规律而已。
从行动到经验,从经验到规律,从规律再到行动,一个不落,才是正确的学习姿势。
案例三:
我在家里面做饭,老婆每骂我一次,我就比以前做的好一点,所以每次做饭都被挨骂,一次比一次骂的厉害,有一次我火了,你在说我,我就不做了,要么你自己做,要么你到外面吃.以后做饭,就没有挨骂过了.
案例四:
刚开始独立管理团队时,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打破了公司很多常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通过大胆的行动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后来学习了《5分钟商学院》的管理篇,发现自己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竟然和刘润老师讲的管理知识很吻合。欣喜之余,又发现自己这些经验别人早就总结得很精辟了。真的是“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现在经过这段时间的系统学习,管理思路更加清晰,因为每个阶段都有现成的理论。但是,把这些理论活学活用并不容易,每个公司和团队都有不同的基因和条件。这就需要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所获经验是否有理论支持?如果有,可以继续推广复制;如果没有呢?这才是最难的。 所以,只有深入学习前人的知识,虚心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洞察力,才可能对那些没有理论支持的新经验进行反思和验证,升华成规律。能做到这一步,你至少是一个卓越的管理者。
126.如何段时间内快速学习知识?
第一步,大量泛读。
学习一项新知识,有人喜欢买一本所谓“最好的书”,然后从第一个字精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是一个从小学开始养成的坏习惯:我们在没有整体历史观的情况下,就从秦朝学到清朝。没有作战地图,就开始打巷战。
应该怎么做?比如你想学习“区块链”,先上豆瓣网,搜索“区块链”或者相关关键字,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比如《区块链原理》等。
然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注意几点:
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很多人不看自序和目录,这又是一个坏的习惯,因为作者会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
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
最后,再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
用个长一点的下午,或者再加上晚上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读完。建议读电子版,可以大大提高标注、回顾、记录的效率。
第二、建立模型。
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第二天早上,给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建立模型。
应该怎么做?
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白板,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工具,我会在第四季度工具篇,专门讲“白板思考法”。
第三、求教专家。
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求教真正的专家了。
比如,我在研究“虚拟现实”的时候,找了一个专门投资虚拟现实的基金,登门拜访。他们一年之内,看了200多个虚拟现实的创业项目。我向基金创始人求教了2个小时,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为什么要先建立模型,而不是先求教专家?因为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全局观,问不出好问题。另外,有些专家有犀利的洞察,但也未必有全局观。他自由发挥2小时,你可能不知所云。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找业内专家,可以上类似于“在行”之类的平台,花些费用,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然后,修正你的模型。
第四、理解复述。
你花了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可以花在“复述”上。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
最终,你就用20小时,快速的学习了一项完全陌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