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与培训读书

思维导图与读书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32人  做自己的思想家

     

思维导图与读书

        今天的一天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不仅仅是从书本上获得了知识,而且还把刚看了的《思维导图入门》里面教授的方法用于了读书笔记,这也是我第一次用思维导图全面发散性的整理所读的内容,原来读书就是简单的读完而已,当时感慨万千,似乎收获颇丰,可是真的回想起来又觉得记忆模糊,曾经很羡慕那种过目不忘的高人,甚至能背诵书中的经典,当时觉得自己十分惭愧,虽然都是读过,可是为什么读过之后的质量差别如此之大?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目的;2、方法;3、提炼):

一、读书的目的不明确,只是觉得要读,但是并没有带着问题去读,没有求知欲的读书,效果都是不好的,曾经读书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并没有带着需求和欲望去读,至少没有在读的过程当中产生过疑问,就像电影一样,如果没有悬念的话,那么你看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的,这着实让读书少了不少乐趣。要么怎么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主题阅读呢?(摘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观点,为了某一类问题而阅读,不拘泥小节,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二、读书的方法不对,尤其是读工具方法类的书籍,更加要讲究方法,网上有人主张“拆书”,我个人觉得根据类型而来,有些书不适合“拆”的,能拆的都是工具书,方法论。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类型的书就不是很适合,不能跳跃挑重点,因为书中的七个习惯是循序渐进的,没有捷径可走,不过对于“拆书”所说的方法当中,有些还是可取的,比如先看标题,目录,序言,总结,判断大概内容和作者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这些方法还是通用的,每本书都应该好好的了解一下整体结构,不要一拿到手就陷入细节当中,否则会变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三、读书后没有总结提炼,书中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除了梳理全篇的架构体系作为回顾以外,还要总结成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把它变成经过自己分析消化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提炼观点的时候要理论+实践,所有没有变成动作执行的概念都是“废话”,至少对于自己来说是的,知和行必须要统一起来,才会有意义,才不会脱离现实变成单一的理论存在,这也是区别于“死读书”的关键。

         

思维导图与读书

今天的阅读使用了两个新的方法:1、时间控制法;2、思维导图法;

1、所谓时间控制法,就是阅读的时候定时,规定30分钟一个段,然后暂停休息,换书读或者是做体力劳动,例如打扫房间等,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劳逸结合,更加促进读书的效率,而且该做的事情也都 能做了,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当中提到时间是不能管理的,它永远都在不停的向前流逝着,我们其实能管理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让自己的行为习惯适应时间的流逝,去感知时间。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所以改变自己的习惯其实就是在做时间管理。

2、所谓思维导图法,就是读完之后通过思维导图回忆总结,把文章的主线全部串起来,整体全面的看作者的表述思想。克服了自己不愿意读完之后动手的惰性习惯(相信我,这一点真大很难),我心里有千万个理由告诉自己没必要动手画图,可是最后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要彻底的改变自己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做正确的事情。所以我动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做了大半本书的总结,做完之后有一种鸟瞰全局的感觉啊,其实我学习了结构思维、平行思维(横向思维)、思维导图这三种思维模式,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构思维阐述更多的是纵向搭框架,平行思维更细致的阐述了我们的横向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则是帮助我们掌握全局的一种思维,除了便于理解记忆之外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无限发散自己的思维,今天用上感觉到非常不错。

        明天到具体计划是:1、继续通过时间节点控制的方式有节奏的读完这本书,初步预计2个小时可以 完成(锻炼自己的时间感知能力);2、读完之后对全文进行思维导图的回顾,帮助理解记忆作者的观点;3、提炼总结成自己的观点,并写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步骤(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几个简陋的图片(估计只有自己看得懂):

思维导图与读书 思维导图与读书 思维导图与读书 思维导图与读书 思维导图与读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