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四)流产与断种

2024-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那时花开_wildland

当时,有文学前辈将青年作者发表的不够成熟的作品斥之为流产。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绍原就曾经作过一篇文章《黄狗与青年作者》,认为青年作者“就天天生产——生产出许多先天不足,月分不足的小家伙们”,徐志摩等人也随声附和。然而,没有哪个大师写下的第一笔就是煌煌巨著。鲁迅也愤然为青年鸣不平:“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 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 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 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鲁迅举了初生婴儿学走路的例子,不得不说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 在成人看来, 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 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 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 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 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 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 假如这么办, 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是啊!谁也不会苛责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那又何必苛责一个初窥门径的青年作者呢?

倘以为与其所得的不是出类拔萃的婴儿, 不如断种, 那就无话可说。但如果我们永远要听见人类的足音, 则我以为流产究竟比不生产还有望, 因为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着能够生产的了。

《荀子·修身》中有一句话,“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道理很浅显,不能将青年的努力恶毒地称之为“流产”。退一步讲,即使是“流产”,也好过“断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