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速赢”项目:怎么让大家尝到变革的甜头?

2022-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土仔

我们假设:你已经做完了变革前的热身运动,大家通过讨论,有了共同的目标,也形成了共识。但这样就可以进行变革了吗?

不。这只是从你一把手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站在员工的角度想想就不一样了。

假设你是一位普通员工,你有职业理想,也特别认同组织的变革蓝图,甚至还参与了变革计划的编制,请问你会马上投身变革吗?

可能还是不愿意。

因为你还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啊:你可能对待遇还不太满意,可能感觉办公条件还不够舒适,也可能家庭负担太重,具体到你是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没人接,等等。眼前这些困难都还没搞定,又怎么会主动投入到和组织有关的、长远的事里去呢?

詹姆斯·库泽斯在《领导力》这本书里说,真正驱使人们投入变革的是个人理念。

请注意,人是靠意愿来驱动的。一般来说,人们打开自己的意愿系统,需要自我确认三个问题:

一是这件事对我来说重要不重要;

二是这件事我能不能干成;

三是这件事我到底喜欢不喜欢。

组织变革也是一样,不是你发号召、打鸡血,行动就开始了,而是每个人要在心里完成这么三个确认:它重要吗?能干成吗?我喜欢吗?才能打开自己的意愿系统。

我在参与十一学校变革时,观察到一个方法,就是设立“速赢”项目。

顾名思义,速赢,就是快速地赢一次,也就是说:要能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快速感受到变化,这个变化还得对我有益,而且还要有利于我放下包袱按照共识的方向往前冲。这么一来,员工的意愿系统就能逐渐打开了。

请注意,设计“速赢”项目要从员工的需求出发。2007年,李希贵到十一学校就任后,就迅速做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是改善食堂伙食。过去,一到饭点,老师学生吃饭都得排长队。现在,建了专门的教 师食堂,由两家不同的餐饮公司承包,形成竞争,保证口味。老师如果愿意,一家三口都可以在学校吃,省去了买菜做饭的烦恼。

       第二件事,公立学校教师工资没法大幅提高,那就增加点节假日福利。让大家逢年过节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心意,关键是在家人面前特别有面子。

       第三件事,取消考勤点名,取消一周一次的全体教师大会,不再为管理的便利而增加老师们的负担。

这几件事一做,把老师内心很想要却又开不了口的需要给满足了,他们开始感受到变革会带来好处。

但这还不够,有一个词叫“日常性疼痛”,说的是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会消耗一个人的心力,让你放弃变好的念头和更高的追求。所以,“速赢”项目的第二阶段,就是尽可能帮助老师消灭一些“日常性疼痛”。

比如,有的老师孩子在上小学,下午三点半放学以后没人接,接了之后又没人带。校工会就发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每天轮流去附近的小学替老师们接孩子。接来以后,有专人照看,一举解除了老师的后顾之忧。

还有老师的家人有些小病小痛,经常要花费半天时间去医院挂号检查。为此,校工会设立了专门的岗位,为老师及其家属挂号,找专家预约手术,甚至会出人陪家属看病。

十一学校还有一个神奇的组织,叫做交通救援队。如果老师在通勤途中遇到剐蹭之类的小型事故,给学校打一个电话,交通救援队就会去善后,确保不耽误给学生上课。

我知道,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把这些都叫做小恩小惠,表面看很不屑,但受益的时候内心还是喜欢的。李希贵不排斥小恩小惠,相反他认为,领导者不可不去做这些类似小恩小惠的事,因为事实上你也很难给人们带来大恩大惠,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里。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让老师们看到校长帮助他们的诚意,这才是“速赢”项目真正的收获。

你可能会说,这些事只有资源多、人脉广的校长才能做,我们学不了,没这个条件。

其实不然。要知道2008年那会儿,李希贵从山东潍坊调任北京工作也只有两年,还是个正宗“北漂”呢,他并没有多少资源,所谓的人脉也是后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希贵刚到山东高密四中当校长的时候,就搞过不少“速赢”项目。那可是一所乡村学校啊。他一到就承诺让老师每月准时拿到工资,绝不拖欠。

这事儿你今天难以想象,但在那个年代,农村拖欠工资的现象太普遍了,只有高密四中的老师能在每个月8号数着钱回家。当时整个村子都为自己家里有位高密四中的老师而骄傲。

那这些工资是怎么来的呢?每个月李希贵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踩着自行车到处化缘,小企业借一点,好朋友给一点,甚至连亲戚朋友的关系都用上了。

这才叫“竭尽全力”。只竭尽自己的能力,这是不够的,还要竭尽自己的资源,甚至还要想方设法连接他人的能力和资源。

在高密四中,李希贵得知县教育局旧房改造有一些废砖瓦,就利用自己在建筑工地当会计的经历,说服包工头,安排了一些泥瓦匠给每位老师家里隔出了一间厨房。这在当时又成了一件奔走相告的大事。村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独立厨房,四中老师的家里却有。

到了农忙季节,学校又借来收割机、插秧机,由校长带领管理人员去田间地头给老师们家里干农活。还有人生大事也得考虑上,于是给老师们办集体婚礼,从婚车、化妆到证婚学校都包了。你看,即便是一所乡村学校,在服务老师这件事上仍然大有可为。

十一学校有一条办学原则,叫:“学校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校长在对外争取资源的时候,就会理直气壮了。因为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个人,而是帮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过上体面的生活。老师们的后顾之忧都没了,那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就都投注在学生身上了吗?所以最终受益的还是每一个孩子。

企业也是一样。老板不可能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你只有把员工都服务好了,员工才会替你服务好客户,这就是一种传导效应。

当然,在操作中,“速赢”项目的设计仍然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我参与过100多所学校的变革,发现一个好的“速赢”项目要具备这样两条标准:

第一,不是交易关系,而是组织的诚意表达。

“速赢”项目是不求回报的。它不是为变革放诱饵,引大家上钩,而是发自内心地解决员工们的实际问题。

我曾见过一所学校刚改善了食堂伙食,第二天就要求老师每周交教学反思。老师们大呼:“原来改善伙食是假的,给我们增加工作量才是真正的目的啊。”于是,变革的抵触情绪更大了。这就是发心不诚导致的。

第二,要结合人的需求层次来设计。

前面讲人是靠意愿驱动的,而每个人又是有差异的,没法用统一的方式满足。怎么办呢?其实你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设计“速赢”项目。

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图,中间是马斯洛划分的人需求的五个层次,两边是十一学校的“速赢”项目。

你可以看到,这些项目是跟人的需求层次相匹配的:比如,改善食堂伙食,满足的是老师的生理需求;三点半以后接孩子、交通救援队等等,满足的是安全需求;为老师过集体生日、组建兴趣社团等等,满足的是人的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校园里张贴各种赞美老师的海报、表彰功勋教师等等,就提升到了被尊重的需求;还有,帮助老师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知识分享,以及设立领导力培训项目等等,满足的就是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了。

这些需求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人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大一点,有的人更希望精神上得到满足。在领导变革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指责员工怎么境界那么低,而是要让大家先看见利益,再看见成长。

到这里,你应该能设计出成功的“速赢”项目了。最后,我还想给你一个提醒就是:“速赢”项目不仅是启动变革的阶段性策略,它要伴随变革全过程。

我们都知道,变革是一个长时段的艰巨任务,而人的意愿系统不是一直打开着的,而是一遇到困难就会随时关闭。因此,如何保持人们持续变革的动力,是领导者面临的巨大考验。

在十一学校,校长的角色就是首席服务官,必须研究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老师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来为组织里的每个人做好服务。

作为变革者,你只要有了这个“首席服务官”的自我定位,“速赢”项目就会成为你随时可以启用的法宝。什么时候安排一次体检,是否要增加一些健身空间,这些项目都可以成为你的服务内容。你就再也不会说“这个学不了”、“那个做不到”了,比十一学校更多的“速赢”项目都会源源而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