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

北闸镇赶集

2021-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塘淡墨

在昭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赶乡街(gai)子从古至今皆有,可谓源远流长。有些地方每周赶1、3、5,有些地方赶2、4、7,有些地方按日历赶单日,有些地方赶双日。赶街也就是赶场、赶集,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在集镇上总有许多过往,许多乡土乡情的烙印留在集市里。

      北闸镇是昭阳区人口最多的村镇,离昭通市区10多公里,赶集是很热闹的。

      初冬的一个周日下午,阳光灿烂,天蓝云白,清新的空气还裹挟着草香花香,在昭通冬日金灿灿的阳光里,感觉一切的美好都属于这块土地。

      我独自开车来到北闸镇,  看到离镇子不远的二级公路电线杆上有醒目的指示牌——北闸停车场,看来文明城市创建中规范停车的要求北闸镇也要遵守。停车场里干净、宽敞、整齐,周围环绕着一片片盛开的万寿菊,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停车场外围是正在建设而没有使用的农贸市场。

      有一条连接停车场的双向车道从北闸镇穿过,直接到达北闸水库大坝。说起北闸水库在昭通也是大名鼎鼎。曾经昭通的水源地大龙洞的水引到北闸水库,再通过利济河、二十五孔桥引进昭通城,解决昭通市民的饮水问题。现在昭通城已经不使用北闸水库的水作为饮用水了,但是这座水库依旧灌溉着万顷良田。

北闸水库

      曾经波光粼粼的利济河两岸是昭通先民淘米洗菜之所,也是通过这里引水进昭通城,现在这些引水工程不用了,但是灌溉用水依然使用这些设施。

        我就沿着这条路行走,街道两旁多为形态各异的村民自建房,房子的建设年代各不相同,给人带来生活的真实感。

        街口有几家购物广场,牌子做得很是大气,一点也不比大城市的广告牌差,里面的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餐馆一家接着一家,大一点的餐馆门口写着承接各种宴会订餐,有些餐馆门口有绿色植物装点。  家具店、发廊、美容院、盲人按摩店、药店、鞋店、时装店一应俱全。我不禁感慨,这里到底是乡村还是城市?转身我就看到了历史和现代的并存。

      在这条乡街子上寻找历史的痕迹,这样的叶子烟有好几家在卖,在这里,它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理发,很“传统”

      镇子上还有这样的理发方式,也有发廊、美容院、按摩理疗室,传统与现代并存。

      北闸水库蓝盈盈的水浮现到我的眼前,我闻到了从水面上飘过来的带着香甜气味的湿漉漉的风。在水库附近有几家铁匠铺,打制并出售昭通农村使用的劳动工具,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锄头,镰刀,斧子,铲子,勾子………

      打铁已经有一个电动的机器帮忙,但是烧铁、定型的关键环节还是人工完成。只见打铁师傅把一个烧红的铁器放到机器下面捶打一阵,然后又放回火炉里去烧,同时取出已经烧红的铁器使劲捶打。也许正是这样的千锤百炼使得我们的劳动工具结实耐用而且称手。

      昭通人祖祖辈辈使用的劳动工具都是自己打制的铁器。铁匠的工作依然幸苦,但是有了这台电动机器帮忙,劳动强度小了很多。

        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正在工业化,我们可以造出世界最先进的所有种类劳动工具,我以为铁匠这个职业消失了。当我站在铁匠铺门口,我发现我错了,我是多么的浅见,只要我们的山川河流地形没有改变,我们的劳动方式就很难改变。北闸镇山地多,平地少,主要种植旱作作物。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劳动工具在很多场合不适用,铁匠这个职业也许还会存在很久很久,昭通人使用了千百年的板锄还得牢牢地握在手里。

水库大坝下的长街

      水库大坝有多长,货摊就有多长,丰富、便宜、实用,是每天的生活必需品

        从水库大坝往回走,往另一条路就走进镇子的中心地带,这里的烟火味更浓烈了!

        镇子里的住户,也是这里的商户,每一家的一楼临街都是商铺,柴米油盐酱醋茶,应有尽有,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也有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卖点自己家土产的农民,比如自家地里的菜秧苗,自己晒的洋芋片,自己挖的中药材。

烟火味好浓

        在街边墙角,几台缝纫机排成一排,那几个妇女正在忙着帮乡亲们缝缝补补。好像生意很好呢,已经下午4:00左右了,有两个坐在缝纫机后面的妇女正急急忙忙的吃着快餐,应该是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她们做缝缝补补的工作一个顾客也就是收几元钱的生意,在这个晴朗温和的下午,宁愿不吃饭也要先忙生意。

        在这个镇子上做生意不会有人喊天价坑人,也许多是乡里乡亲的缘故,薄利多销,有点收入就好。

土杂铺

      这样的店铺满大街都是,买东西也不讲价,买着就走。

      一个中年男人坐在街边用一个很破旧的机器补鞋子,旁边摆着几个葫芦卖,我问他:“最大那个卖多少钱?”他说:“卖25元”,我问他:“少不少一点?”他说:“20元一个”,我问他:“是否能微信收款?”他说:“能”。随即递过来他的微信收款码,我刷了20元钱给他。我知道,那怕我还他10元钱一个葫芦,他也会卖的,但是本着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出发,我不会那样压价。隔了两次赶场,我又来到北闸镇,他的那些剩下的葫芦依然还在。

修鞋,卖葫芦

      一边卖葫芦一边补鞋子,对于这种没什么用途的东西少有人问津。

      转过身我又看到一个卖草萝萝、草锅盖的妇女,我以为她是去那里批发来的工业加工品。我问她:“你从哪里去搞这些东西来卖?”她说:“是我自己缝的!”随即拿出她缝制工艺品的水稻秧和针线给我看。看到她缝得端端正正的小萝,我买一个去送给我那位很文艺的朋友吧。一番议价,30元买走这个小萝。这位妇女没有二维码,就请旁边打缝纫机的妇女帮她代收。

      这位做手工编织的妇女双手粗糙无比,骨节弯曲,布满裂口。两三天她才能编好一个成品,一个月下来她只卖得出一两百、两三百元的东西。虽然收入微薄,你看她笑得多开心!

        一条冷清一点的街边,一些年纪老一点的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摆龙门正(拉家常唠嗑的意思),旁边摆着一排品种不同的菜秧苗卖,也没有人去买,她们也不吆喝,自顾自的家常里短讲得嘻嘻哈哈,她们沧桑的脸上无欲无求。

      冬日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过来,几个老者在街边下象棋,旁边还有几人围观,炮打翻山,马踏斜日,将军!杀得不亦乐乎。另一条街边有几个妇女在打扑克,悠哉乐哉的,这是劳动之余的放松。

杀!车.马.炮 书店门可罗雀

我特别寻找一下,镇上有书店吗?找到了,镇上有书店,有药店,有一个很大的小学,也有卫生院,这样才是一个安居乐业的村镇。

药店还热闹

      这时乡街子也快收场了,人们或背着或提着买来的菜蔬、豆腐、鲜肉往家赶,做晚饭去了。

        在各种网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购物方式,生活方式。大家都在探讨,实体店的存亡问题。面对鲜活的乡街子,面对芸芸众生一日三餐的需求,实体店会存在,集镇、集市也会存在。人们需要逛街、休闲、怀旧、审美、交往等等,这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生活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