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 | 人至贱则无底线的宋之问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28人  轩辕说文史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对这首诗应该不会太陌生,尤其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在近年来火的不能再火的节目《诗词大会》上,更是多次被作为诗词的考题出现。那么这首诗的写作者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幻才会创作出这样的佳句呢?

说到这首诗的作者,在整个的诗坛其实他并不是什么很有名气的诗人,但谈到中国古诗中近体诗的定型和在文人中的无耻榜单,那他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了。

宋之问:据史书记载(以历史的史料为依据,不以那些为了收视率而大加改编的影视剧为依据),约656年 — 约712年,字延清,名少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门第并不显赫的一般家庭。

老爸宋令文也就是一般的乡闾,做过一段时期低职位的公务员元,但非常有学识,而且交友重义,这种人按现在的标准说就是很吃得开的了。

宋老爸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诗文写的好,而且书法也是一流。这是文的一面了,武的也是力压群雄,人称三绝宋令文。

这个宋老爸还有过一段傲人的经历,那就是在唐高宗当政时期,武的做过左骁卫郎将,文的做过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那真是文武全才,声誉甚佳。

宋同学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说来有趣,三兄弟每人各遗传了老爸的一个基因绝技。宋之问同学遗传到的是诗文,自幼聪明好学,家庭教育环境又好,因此,很早宋之问同学的文采就展露了头角,在当地竞相传为美谈。

公元675年,年仅二十岁,身材伟岸,相貌堂堂,仪表不俗的宋之问加入了大唐帝国的公务员考试。旗开得胜,顺利通过,进士及第后又没用吹灰之力就通过了明经科的面试和笔试,至此,正式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为什么说谈到近体诗,宋之问是绕不开的一个人呢,因为在此之前,诗的格律(平仄和押韵等)是没用统一规范的,在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划分为古体诗,古体诗是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的,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韵脚押的还可以是邻韵。

宋之闻和杜审言(他的孙子就是后来的诗圣杜甫,在杜甫小的时候杜审言曾和小杜甫说过,诗是他们家的事,其他人靠边站,本人曾在《人生皆有起落,所别只在高低》一文中谈到此事)以及沈佺期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演进并加以总结,最终使律诗等诗的各种分类体裁成功定型,明确划分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可以说宋之问在诗坛的贡献还是为人称道的,但他在仕途上所做的一切却只能用“可耻”二字形容了。进士及第后宋之问的仕途可谓是芝麻开花,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好是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期(虽然病老皇帝李治还在,也传位给了太子,有了新皇帝,但大权却在武后手里)。

年轻时候的武则天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宫中寂寞时就喜欢舞文弄墨一番,当年入感业寺为尼时,就曾给藕断丝连的李治写过情诗。现在大权在握,年轻时压抑的情怀那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奔泻而出啦。

年轻又高大帅气,而且有才的宋之问很快进入了武则天的视野。681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宋之问就被提拔到崇文馆和初唐四杰的杨炯同入充学士,一步步的展现了他的文采。

唐中宗(武则天的第三子)年间(683年-684年),有一日中宗与群臣到今天的西安市景区游玩,中宗应该是遗传了他老妈的基因,再加上诗是当时交际的必备技艺,于是命随侍的文人们来一次,命题赋诗。

于是迅速在大帐的殿前搭起了舞台。那可是皇帝呀,所以说跟随的文人侍臣不下百来位。大领导发话了,那还能怠慢,不一会,作业都上交了,你道这次的裁判是哪位,嘿,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有唐以来的第一才女—上官婉儿。

那就等结果吧,没一会儿,诗作纷纷由舞台落下,各自的孩子各自抱走,最后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手里是空的。这就意味着他俩的诗还在大裁判的手里,那就是不是冠军就是亚军呀。

这时众人都摒着心跳,等待最后的结果,没一会,结果见分晓了,有一份试卷扔了下来,沈宋二人是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看,就这样摒了一会儿,旁边的人按奈不住了,拾起一瞧,落款沈佺期,这时的宋之问可谓是志得意满呀,用轻蔑的眼神望着诸位同僚那是少不了的啦。

上官裁判给出的理由是:沈大人宋大人你们这两首诗从功力上来说,那是不相上下的。但宋大人诗作的结尾要胜过你沈大人一筹哦。

你沈大人诗作的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而宋大人诗作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我知道你沈大人这是自谦。

结合诗文的整篇,你的这个收尾显得就气渐衰竭呀。而宋大人的就境界开阔许多啦,有豪情满满之意。至此,无人不服帖,经此一战,宋之问在诗坛地位的分量再次加重,同时官场的绿灯也是一路开满。

宋之问的诗才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峰巅时刻,在武则天正式建立大周之后,青年时的雅好有了更进一步的释放。

相传,有一次,武皇驾临洛阳的龙门香山寺。也和他儿子一样,当场来了一次诗赛,这次的裁判仍是上官才女,还增加了奖品这一环节。

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统一命题,谁又快又好,谁就取胜,奖品是价值千金且唯一的锦袍一件,这些个文臣们那可都是识货的呀,这锦袍重要的可不是那千金的价格呀,那意义才是它最大的附加价值呀,于是都开始搜肠刮肚的极尽学识”。

很快,身居左史的东方虬第一个写好了,上官裁判阅后,非常满意,且看:《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才情满满呀,非常好,于是按游戏规则,东方虬是锦袍的第一合法获得者。

就在东方虬结果奖品,拜谢后还没来得及坐下时。我们的宋大帅哥的诗也好了,按照规则唯一的奖品已经有了主人,后来的诗作就没有资格获奖了,但由于宋之问人帅才高,武皇爱之,再加上上官裁判也想看看诗作。

《龙门应制》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诗共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此诗一出,上官裁判给出的评语是:“文理兼美”。众皆叹服,左右无不称善。原来宋帅哥作品晚你东方大人不是因为才不如他,是因为所述篇长。如此这般,武皇最高裁定,此袍归宋之问所有,至此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龙门夺袍”。

按理,到此,如果宋之问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那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将都会是正面的。但命运并没有这样安排,于是令人可耻,丑陋的另一面同时上演了。

虽然已经是当时的诗坛公认的领袖人物,也是武皇身边的红人,原因是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武则天开心,因此被得以重用。

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则天大权在握正式称帝期间,处于生理和政治斗争的刚需,身边就已经开始有了面首薛怀义。

历史的事实也已证明,薛怀义在武则天称帝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称帝后武皇身边新进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仗着是皇帝枕边的人,飞扬跋扈,连武皇的侄子都要拍他们的马屁。

这时的宋之问心理开始不平衡了,凭什么呀,论相貌和身材我宋之问不比你兄弟俩差,论才情那是更胜你们几筹,你们可以上龙床,我更有资格呀。

另到宋之问使出最后这招的原因是,起初他曾向武皇求赏北门学士,“北门学士”是由武则天一手建立的,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

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班子,为武则天的成功登基是出了很大力的。所以说能获得北门学士就是进入了武皇的权利中枢。但宋的请求武则天没有同意,于是就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自荐的诗,委托当时武皇的秘书崔融递送。

《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首诗可以说即抒发了他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也暗示了他的期许。但得到的回答是:史载: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对崔融说:‘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原来,宋之问自幼患有牙齿疾病,导致经常有口臭。你说这事怎么整,身体无缝对接的时候,口臭多影响情调呀,武则天怎会愿意呢。

因为此事,受到打击之后,宋之问是到处求医,始终未果,最后选择了口含的药物鸡舌香治疗,但收效甚微,这是宋之问终生都耿耿于怀的伤心事了。

通过上龙床和张氏兄弟一较高下的算盘失败后,宋之问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抱张氏兄弟的大腿,不仅经常给他们诗文捉刀,还恶心到给他们提尿壶,此事成为了当时文人圈内的一大笑柄,文人的脸面给他丢了个尽。

有传说他曾因一首诗而把他的外甥刘希夷,用土袋活活压死。此诗分属两人名下,这是后人收录编撰的《全唐诗》中出现的唯一一次。

有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即收录在刘希夷的名下,又收录在了宋之问的名下,二诗只相别两个字。只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相传宋之问在看到他的外甥还没有公开发表的这首《代悲白头翁》诗后,非常喜欢,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

于是宋之问就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他,小刘起初是答应的,据史书记载,这刘刘希夷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也是进士出身,但不好官场,所以就没有像他这位舅舅一样进士及第后再考明经。

能偶得一首好诗那是诗人们视为比珍宝还贵重的东西了,可能考虑到是舅舅要的,他才起初就答应了,但诗人的天性使然,没过多久,又反悔了。

这哪成呢,我宋之问已经署名发表出去了,你让我再收回,说这首诗不是我写的,这怎么可能,你让我在诗坛的地位和脸面往哪放。双方沟通未果,于是宋之问恼羞成怒,最后采用了杀人灭口。

本人经过推断,认为此事不是很靠谱。理由是:宋之问因诗杀其外甥一事,是在后人刘肃所著的《大唐新语》中首次提到,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及,按理,这么大的一个杀人案件不可能在正史上会没有任何记载的。

从情理上似乎也说不过去,对照二人的出生年月,史书给出的记载都是约(宋之问约656年 — 约712年,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所以说他们俩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刘是什么时候死掉的,都还是不能确定的。

或者说他俩是不是真的是舅舅和亲外甥的关系都不能确定,假设按给出的这个时间推算,刘还大宋五岁,那么在刘死的时候,宋是二十六岁,那时的宋之问在诗坛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太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综上推断,极有可能是因为宋之问的人品实在太低下,后人把一些丑陋的事情加到他头上的。所以说因诗杀人一事是不能确定的。但接下来的这件事,那是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了。所谓,好景不常在,人生无常。

公元705年,在时年八十二岁高龄的武则天大病在床期间(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高层的斗争加剧。后来唐王朝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是,武皇被逼让位于三儿子太子李显(唐中宗683年-684年曾在位,这是二次登基)。

接下来就是政治清算了,宋之问因是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文中开头的那首诗就是诗人被贬赴任所途中经汉江所作(从诗中看,诗人也感到了羞耻,胆怯得不敢见家乡人了。)。

因泷州地处岭南,在唐朝时是极为边远的地区(和二京比,那是天壤之别啦),被贬到那里的官员大多会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就是有去无还。

宋之问这个家伙,因不能适应哪里的环境,怕死在哪里,于706年的春季竟然悄悄逃回了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的政治局势是,虽然武则天已经归天了,但武家的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的权势还很大,依然声势显赫。

那时政治上倾向李唐王朝的大臣们都是心怀不平的,正在筹划着怎样除掉武家势力,参与其中的刚好有张仲之。

倒霉的是,在张仲之家密谋时,被宋之问听到了,这家伙一心还想着的是武家,随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了,由于武家果断的先下手为强了,结导致这次密谋失败,张仲之全家被杀。

一个被贬暗中逃回的罪人不仅没有被追究,反而因这件事情“有功”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像这样的人品谁还会认同呢,被世人所不齿那是必然的啦。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又是墙头草似的转换门第,最终人怨天怒。

公元710年,唐睿宗登基,因宋之问和张氏兄弟的关系,连同和武三思等人的勾连,被判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又赦改桂州。

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人品实在是极差的宋之问在所流放的徙所被赐死,至此终于结束了风采而又无耻的一生。

撰宋之问有感步韵《渡汉江》

轩辕

无羞穿底线,谄佞复争春。

心若含微怯,焉为可耻人。

本文写作者:轩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