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人才,新风景
(作为设想的系列,二和三还没写怎么就四了呢?因为这是我们第八期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贡献”培训必须要交的每人不少于800字的心得,而搜集每个组员的心得并于明天上交上级部门,是我这个组长、班委的最后一项职责。所以说,岗位建设、评价机制对于我这样的人克服惰性和疲乏是非常必要的。)
出发前,是忐忑的:学习的同伴,不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的顶尖精英;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教育教学,而是理想信念、宏观政策……这样的“跨界”与“综合”,于我,是第一次。
回归后,是振奋的:四场专题讲座聚焦“国家安全”“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观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有了一种真正走入祖国新时代“大格局”之中的仪式感;三天穿梭于“千秋红岩”“渣滓洞”“三峡博物馆”的现场学习,又让那些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为新中国解放壮烈献身的英雄形象再次屹立于眼前,那喷洒的热血、铿锵的话语,无不让我热泪盈眶而又深感自己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是那么微不足道;两场小组讨论和一场毕业典礼暨联欢活动,同学们基于各行各业遭遇的现实困境共同讨论、凝聚起了突围的勇气和智慧,又让我的心中涌动开拓的激情……
振奋之中,我对新时代的人才观开始了新的思索,因为这既是社会当下的需求,也是教育所要重新清晰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一.背景:社会发展进入复杂新时代
首先,新的历史方位带来文化自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怎样的新时代?充斥着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巨变: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市场经济渗入社会一切领域,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极具冲击,文化领域古今中外多元融合,反腐败重击“老虎”“苍蝇”初显风正气清……一个努力在一个乘胜前进、凸显顶层设计、彰显中国智慧、以创新为驱动要素的、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一个追求有能力向美国说不的新时代!一个努力由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对祖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抱以十分的文化自信,走过的路也已经证实了这是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是,让它继续成为与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其次,新的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直接的矛盾”转变为十九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为之自觉努力,既要关注“贫富悬殊”“环境治理”“腐败”“国际安全”等国家整体层面的主要问题,又要在各自的行业、各自的生活中直面和解决具体多样的问题:为社会氛围增添和谐民主,让交往合作加强规范诚信,让垃圾分类成为自然而然……而最根本的时代挑战在于,我们要让中国从解放时期的“站起来”、改革开放时的“富起来”迈向当下的“强起来”,让中国由世界大国转向世界强国!由富到强,是这个超级复杂的新时代的重要起点,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核心使命!
二.讨论:新时代的人才价值新取向
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在于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样需要更新发展生态!重中之重则是要建立人才的价值新取向。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指出“价值观危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危机”,同理,我认为,价值观危机也是中国人才培育的根本危机,而之前“崔永元手撕范冰冰”事件所折射的“娱乐至死”也正是这一危机的一种体现。
那么,新时代需要建立怎样的人才价值新取向呢?从上述的社会发展背景出发,我想用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观点“专业性+中国精神”,“专业性”是对中国人才传统优势的继续发扬,能在各个领域追求“高、精、尖”,多出一些“水稻之父”“导弹之父”“航母之父”等;“中国精神”是针对新时代文化混杂、价值观浮躁多元的现实问题所倡导的信仰重塑。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偶像的自由和权利,但,这不应该成为类似“娱乐至死”精神蔓延的托辞!无论是培养的孩子,还是已经担当建设重任的人才,都必须推崇中国之精神,把中国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精神付诸专业行动,才能真正化为中国之力量,才能担起中华的民族脊梁!唯有这样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才能胜任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值得自豪的是,这样有中国情义、有中国担当、有中国智慧、有中国贡献的新时代人才在我这个普通教师身边也不断地闪着光芒,如三无组织“你好,寒暑假”项目的数百位自愿投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校长、高校教授、杂志主编、公益组织官员等,又如以个人力量推动首创的“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的“班主任”和他的二十多名学员们,而千千万万的教师已经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把新型人才的种子渗透在了每颗童心里……这些,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希望感。相信其他行业也如此,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把榜样点亮,把新时代的人才价值取向清晰和完善起来,让这样的人才多一点,更多一点……
三.实践:机制变革成就中国“最风景”
面对改革带来的变化,需要通过机制更新不断建立新的秩序,使改革成果转变为新的运行常态,成为新时代人才育化的有效动力。结合我们两个晚上的小组讨论,归结到整体层面,至少需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实践:
一是建构新时期人才的素养框架。国家制定基本标准,各区域、各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个性化,从而为培养怎样的人才提供明确的参照。
二是创新融通有效的研训机制。能自下而上倾听需求,明晰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发展的问题,让培训因需而发,有向突破;能推动人才“跨界”学习,在与内行、外行、他行的碰撞交流中提升综合素养,激发灵感,丰富内涵;能既创设培育和吸引人才的外部大环境,如交通、入学等,又能优化内部软环境,如如春般温暖的“家”文化氛围……
三是开发和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对人才的评定标准要避免政策僵化,如核心论文主导一切或荣誉高于一切,要进一步关照各行业、各单位的特性,在基础标准之中能灵活兼顾实际需求、实际成效;对人才优惠政策的考核要注重过程性、成果性,避免只顾前期的启动,而导致政府扶持人才的资金无效流失;人才的引进要进一步加强双向互动,避免“关系”避免“强制”避免“供需不匹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单位都需要加强人才“自孵化”、每个人才都要加强自生长的意识和能力。所谓人有不如我有,靠人不如靠己。唤醒生命自觉,形成发展内驱——这才是所有机制的根本目标,也才是最好的机制,也才能成就中国人才汇珠成瀑、润土蓄林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