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随笔,感想读书想法

我为什么不喜欢调研

2021-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关尔东

今天高考,就从高考聊起吧。我记得当年备考时,英语作文经常出现这么一个题:大意是,现在是科学共同体的时代,无论是学术还是职场,都需要团队合作,各行各业都是如此,那么你选择做一个

”work together”的人呢,还是”work alone”的人呢?这道题极具诱导性,我觉得但凡不是傻子,都会选择”work together”,然后给予充分的论证,自己是多么多么的团结,多么擅长合作,有领导能力(虽然我很质疑大多数人是否读过德鲁克的一些经典,能否区分领导、做官和管人的区别)。

我当年也选的”work together”,这是道求生欲测试,分数不拿白不拿。可是现在一想,我扪心自问,我真的适合跟大家一起协作,还是更喜欢自己单干?

我也能跟大家一起工作,找到我在一个团队或者项目中的位置,然后尽一份力,推动进度,不给大家添麻烦。可是,如果真的二选一,我现在会选”work alone”,不是我孤僻,而是我总觉得,一个没有”work alone”能力的人,是没法好好的”work together”。引用《火影忍者》的桥段,你要成为独当一面的忍者。

”work alone”很重要,比如有突发事件找上你了,你没法临时找到同盟,必须亲力亲为,如何泰山崩于前而心不乱?队友都死了,任务没结束,敌人首级要不要?

我很尊敬我的博导赵老师。她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PPT别人没做好的,她亲自改,日复一日。实在令人敬仰,我记得有天晚上,老师还在办公室工作,当时找我说了个啥事,我突然蹦出“要用科学的方法”几个字,老师眼睛里刹那闪出了光,连说“对对”。我忘了具体对的啥了,就记得这个画面。以后我要抽时间专门聊聊我亲爱的博导,赵老师。

今天先回归主题,我为什么不喜欢调研。

不只是因为我比较懒。

做科学研究,或者说,你想写作,搞艺术,有的人就主张,你要行万里路,要有经验。韩寒也说过,没经历过的事他不写。但要是这样,我估计很多事你就没法做了,科学及艺术,应该有一种超验的精神,应寻根问源,找到不变的东西。在科学的立场上,要找到“原机”,原机搞懂了 ,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科学的意义。文学创作上,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结构,这说的可不是套路和模板啊,我是说,有一些相似的人类经验。彼得·拉特克利夫在采访上说,他继承了荷马。

真正的高手不是你跑到了月球,然后带回来一堆垃圾,而是你就待在家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说,屎尿里面也有道。普鲁斯特整天躺着,博尔赫斯是个宅男,康德一辈子没离开农村。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也是一年很少出他工作室的大门。

而调研呢,你似乎见到了一些新鲜东西,你眼前一亮,你得到了些一手数据,你以为见到了灵光。可是仔细一想,如果尘埃落定,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还值得留下什么?有干货吗?

我至今记得多年前我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中年人,一听我们几个还在读大学,一脸不屑说:读书有个屁用,要多经历事,老子上的是社会大学。当年我可能会觉得受到了冒犯,想要争吵一番,或者接受他的观点。今天,我完全不为所动。因为你就算经历了繁华万千,你谈过无数次恋爱,你“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那也说明不了什么。

钱钟书说:“没有思想的旅行,行万里路也无异于邮差”。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今天当我碰到“你选择做一个”work together”的人呢,还是”work alone”的人呢?”的题目,我选择后者。因为先自立,才能助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