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笔记——教育的目的
本文写于支教结束后的整理,支教两年,亲身感受有两本书非常值得支教教师阅读——《教育的目的》《乡土中国》,推荐。尤其提一下心态,“改变**人生”“让**走出大山”,这两句话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前者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后者是城市文明的傲慢。
农村新面貌教育的目的——初心
走入课堂,成为教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辛劳的工作背后,目的又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走入课堂都要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推荐一本书,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以个人的教学经验中,对于教育本质的阐述和解释体会最深的就是这本书。比起厚重的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本,《教育的目的》中毫无拖泥带水,用简单直接的语言给教育者以指引,书中常有许多优秀的释义,让你在教学中想起: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当习得知识可以改变结果的时候,无知就成了罪过。
……
而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带着满腔热情的支教者,我们常面临一些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通常,支教老师是认同应该更注重素质教育的,但当遇到一些价值观冲突情况时,有两个情况要自己注意:
一是我们自己本身从应试教育走出来,不自觉的会把许多价值观默认为合情合理的,这一方面真的需要自己多学习,读书或者上MOOC修一些教育类的课程会有帮助。
二是自身成长环境更好,更精英的支教者,通常要注意的就是“优越感”,《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个经典的开头:“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时,你就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过的那些优越条件。’”
渐渐繁荣的小县城当走入山村时,支教的地区学校通常会有三种价值观:
成绩就是一切,考好才能走出大山;(这类地区通常经济一般,更多的时候是有些有野心的教育班子)
在这样的地区支教,如果是中学,通常你会有一些成绩压力,但这样的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是提升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是对于“差生”关注不多,一切为成绩让路。
稳定就是万全,差不多就ok;(这类地区通常富庶一些,学校较大,教师充足)
这样的地区,气氛相对安逸,你的压力不是很大,环境宽松下你的存在感也许会小一点,但宽松环境也有好处,可以多做些尝试。
无所谓咯,随便教教就好;(这类地区通常印证了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而且恶性循环)
这类地区让人无奈,可正是需要负责教师的地区,也是最锻炼人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工作一定要注意调整自身的情绪。
以上只是大致总结,每个地区有自己的情况与问题,如何在相应地区达到自己教育的目的,是支教者真正的课题。
考试话题回到《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书中并没有太多详细实际操作的技术性讲解,更多是指导性的。我相信,优秀的教师是能做到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各方面素质的,这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更深刻的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才会更深的体会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穿越时空的银弹,能一劳永逸用一种模式做到优质或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