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6526/2fb6575229e2c46b.jpg)
最近逛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大学让你努力的动力是什么?”,底下的回答和评论是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为了拼尽全部的力气,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离开身边的这一群傻逼。”
而这个回答的第一个评论就是沐猴而冠。其实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应该是一个成语典故。
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这个成语的,“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看到这段解释的时候,突然在心理一瞬间,被这个回答Get到了,因为,我正处于这个一个环境里,想要离开,却因为学校的制度无能为力,所以,只能用努力让自己明白,只要活着,就不能沐猴而冠,我要为自己而活,为梦想而活。
那么,沐猴而冠的背后表现出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独立人格吧。
1.
前两天,在自媒体圈子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被称为自媒体大神的“咪蒙”公众号被禁言了,很多违规的文章都被下架,不仅如此,还有中国第一狗仔卓伟、毒蛇电影、关八等一群大号被封,这件事引起了新媒体界的巨大社会话题。
微博,贴吧,朋友圈都在评论这件事,而且观点基本都是一边倒,都在谩骂封的好,早该如此什么,不仅如此,很多公众号借势营销,蹭热点,对此事作出评论,被很多网友点赞。
回想16年底,咪蒙爆出一条广告就60万,助理一个月5万,被很多自媒体人成为大神,自媒体的时代就是金子时代。由此咪蒙在写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说了很多理由,加上自身的成功为例,让很多对于本就对学习有不满的人大喊痛快。
结果,两个月后,国家的一个政策,让这份事业瞬间跌倒低谷,很多人在微博上评论说,在商业和自媒体中拼尽了全力,却在国家这个民族摇篮里栽了跟头。一时间,这件事被抄到了自媒体时代没落的高度。
对于这件事,我也是用了两天的时间,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事件的前后故事,并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判断。
首先对于咪蒙的三观问题,老实说,我不觉得是有问题,虽然在标题和语句的口气上被很多人说成“恶毒”,甚至有了“毒鸡汤”之说,但这只是一种风格模式而已,就像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不能根据这一点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
至于三观问题,我从16年9月份到现在,看到差不多上百篇咪蒙的文章,无论一开始的正能量文章,还是后来的“毒鸡汤”文章,再到现在的“恶俗”文章,我觉得,咪蒙要表达的观点基本是正确的,只不过去用包装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些人很喜欢,也导致有些人厌恶这些东西,就像最近那篇《嫖娼简史》,文章是为了披露现在大学生对于处男的一个羞耻现象,在文章的最后也是在评判,三观并没有像有些说的很恶俗,只不过,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有点露骨,有些极端。
第二点讲讲很多人说咪蒙标题色情、内容选题低俗,这一点,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真的很想笑笑不语。学过广告的都知道,在广告和营销方式上,有一个诉求点是永远存在的,就是性,这也是没有办法去逃避的,毕竟,人类的存在之根本就是性,没有什么可以去掩饰的。
咪蒙作为一个商业自媒体人,她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做广告营销,文章也不再是当初的正能量文,而是广告软文,标题,内容,文章架构,文章里的包袱都是为了广告和商业价值,没有对错可言,只要不违法,没什么好说的。
最后是关于很多人对于咪蒙的批判,觉得大快人心,这样的三观颠覆应该被禁。
可他们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成就了咪蒙?”,又或者说:“咪蒙越来越过分的标题和内容是谁想要的?”
我想应该是受众和用户吧,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市场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是观众喜欢看“毒鸡汤”、是观众喜欢看“低俗文章”,是观众喜欢“眼球标题”。
在微博和各种社区吐槽和谩骂的人,有多少是一边看一边骂的?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去看?为什么要关注咪蒙呢?
本质上,这群人还是喜欢“性”带来的各种文章和观点,一边美滋滋的看着咪蒙所创造的文章,一边又谩骂其中低俗、色情。
可以说,这就是人最虚伪的一面,明明是婊子,还要当正人君子。
那这和沐猴而冠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说到一开始讲的独立人格,刚才我所阐述的一群人,就是一群沐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像一群傀儡,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随大流的人群,失去了自己。
面对咪蒙事件,没有进行思考,就进入评判大军表达言论,完全没有任何根据,甚至有些都没有看过咪蒙的文章,根本就是凑热闹。
在我看到,咪蒙更像是这群人内心的集中幻想,低俗、色情、三观不正,一边希望咪蒙发表这类的文章,从日益增加的阅读量就能看到,另一边,在咪蒙被政府和政策赋予“低俗、色情”的标签的是,这群人有马上和咪蒙划清界限,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是喜欢咪蒙文章一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评判大军,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这群人变态的心理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群人不要说独立人格了,连沐猴都不如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6526/c44ed4b6b7eb8680.jpg)
2.
说完咪蒙事件,我们回到大学这个话题上来,那么在大学,独立人格有哪些体现呢?
我在这里罗列了两点,行为独立和思想独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一个集体中,尤其是宿舍里,一旦做一件事,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群人做的事情,并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本来宿舍一群人在食堂吃饭,然后突然有一个人开始点外卖,那么剩下的一群人有可能也开始吃外卖,最后,一个就成了食堂。
或者大作业布置下来,没有人做,突然有一个很认真的开始做作业,说起一些学习上的事,那么,剩下的一群人可能就都开始做作业了。
这是社群效应。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是我所说的独立人格,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就不存在独立人格的,或者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在这里有人会说,我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想过的,我就是一种独立人格。
先别急,听我慢慢说。
独立是否的关键不是在于谁在决策,而是在于你所做的事的思想和原本价值观思想是否冲突。
可能这句话有点绕,我举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个同学,原本是不逃课的,在身边的影响下,开始逃课。在这件逃课的事情上,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是不独立的人格,那么在逃课的时候,看到身边也在逃,原本想逃课的心吃了一颗保心丸,有了底气,作出了逃课的决策。
在他原本价值观里,逃课是不对的,内心想逃是对的,而身边人做的逃课是对的,自己逃也就是对的。
如果是独立的人格,逃课是不对的,内心想逃是对的,身边人逃课是错的,而自己逃课是对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其中的区别来,关键的区别就是在于无论自己内心怎么变化,对于他人的评价都是根据原本价值观的,不会因为自己此刻想做的事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对于身边人的做法,评判对错不会和你原本价值观有冲突,别人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而你自己做出的决策,可以你觉得对的,也可以是你觉得错的,你只要知道要承担后果就可以了。
而在我们身边,那些因为别人的做法而改变自己原本价值观的人,都是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无论最后是否跟风做了一件事,做了就是随大流,不做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所以,联系我文章开头欣赏的那段话,就知道我为什么想要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了吧?
因为沐猴,是不具备人类独立的思想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6526/6a6fb7c3fe218ad4.jpg)
3.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在百忙之中花了几个小时看了一本关于独立人格的书,利用最近的事件和身边人的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