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二(读《深度工作》)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布鲁

0 引言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但科技也在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当前,微博、微信、QQ、快手、秒拍等社交媒体的发达,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使当代人的生活“碎片化”了。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多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多久没有做过一次冥想,多久没有深入的做过某项学习或者研究?

拿我自己来说,每当我开始读一本书时,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我的思路,朋友的一条微信、一段搞笑的视频、新的电子邮件等等。久而久之,我变的没办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来做一项事情。直到最近,我读完了《深度工作》这本书才明白,社交媒体对我们生活的侵蚀是多么的严重。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之一,好到读完之后我立马又重新读了一遍,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悟。

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要点以及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

1 提出概念

作者在书的前言部分,就举了一个例子: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如何发展出其重要思想——发展心理学的。通过这一例子,作者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同时,作者还提到:由于各类社交媒体工具的大量普及,人们的注意力被这些网络工具肢解的支离破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以下这类工作上: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随后,作者又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向浮浅工作转变的工作文化(不管你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好是坏)使少数能够抵抗此种潮流、优先考虑深度工作的人享有极大的经济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

作者又以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本为例,讲述了他如何运用深度工作来成功转行的经历。作者提出:想要在现代社会保持卓越,要具备以下两方面能力:

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而深度工作,就是达到这两项能力的基础,因此,能够熟练掌握深度工作能力的人必然会比那些没有掌握的人更加出色: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书的主体,主要分2部分,分别介绍了:

深度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下面,我就将这两部分的要点分别介绍:

2 深度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大抵要有以下3方面的能力:

快速、熟练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职业技能和素养达到行业的顶尖水平;

拥有资本。

其中的前2点都需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才能够掌握。所以,深度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很多成功人士,为了能够让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想了很多办法。J·K·罗琳在撰写《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压力很大,为了能有一个安静而不受打扰的环境写作,她入住了爱丁堡附近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巴尔默勒尔酒店的套间(每日房费1000美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作品;美国著名演说家彼得·尚克曼(Peter Shankman)签了一本书的合同,要求仅用两周的时间完成全部手稿。为了能够在截稿期前完成作品,他买了1张美国飞往日本东京的往返机票,在飞机上就完成了全部手稿,这距他最初离开时仅仅过去30小时。

这些人的例子说明:就算是这些在自己领域内非常成功的人,对深度工作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同时也表明:日常生活中所充斥的大量浮浅工作,会极大的损害你进入深度工作的能力;甚至如果你对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产生依赖后,你的深度工作能力将永久丧失!这就意味着你想要在职业领域获得成功会变得极度困难。

所以,作者提出:深度工作需要人不断的训练,同时要戒除对浮浅工作的依赖。为此,作者提出训练深度工作能力的4项准则。

3. 获得深度工作能力的4项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

想要深度工作,首先要选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作者按照不同的日程安排划分了4种模式(作者叫做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在一年中划分一整块时间,远离各类社交媒体和浮浅工作,专心进行苦行僧式的深入工作;

双峰哲学:每周或者每月安排1天或几天时间,专心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学习工作;

节奏哲学:每天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进行不被打扰的深入工作,在此期间,任何不紧急的其他事务都要放下,确保自己能够高效率的进行深度工作;

新闻记者哲学:你会像一个新闻记者一样,在一天中的每一个闲暇时光中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作者举了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例子,这位记者在30多岁的事业快速上升期,不放过每一天的闲暇时光,一有空闲就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自己的著作,写就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传》和《乔布斯传》等广为传播的传记作品。

你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工作性质和个人规划来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计划并坚持下来。作者提出了几项原则来帮助你:

原则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这一点很好理解: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同时,深度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有限的高效率工作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够获取最大的收益。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所谓引领性指标是相对于滞后性指标来说的。滞后性指标是用于描述你最终诚实改善的方面的指标,例如你的目标是发表4篇论文,那么你当前发表论文的数量就是滞后性指标。这类指标对于你目前工作的进度往往并不能够准确描述,所以“引领性指标”便应运而生,例如你今天写了多少文字、查阅了多少文献,形成了多少论述等等。有了引领性指标,你可以随时跟踪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进度,从而更好的把握深度学习的时间安排。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计分的时候,人们的表现很不同。”计分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促使人们关注计分指标,使得分散注意力变的不那么容易。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深度工作对人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惊人的。一般人一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大概在2小时以内,就算是资深的深度工作者也不会超过4个小时。如果刻意超时,你就很容易陷入原地打转和发呆的情况。所以,适当的安排休息是必要的。但休息也要讲究方法:

每天在工作之外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适当的放空大脑,有利于大脑的“充电”,为深度工作补充能量。

准则2:拥抱无聊

深度工作是一项技能,如果你试着想要掌握它时,你就会发现:深度工作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尤其当你适应了被各种浮浅工作打扰的时候,持续的进行深度工作尤其困难。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

首先,要试图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尝试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以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其次,深度工作时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断尝试加大工作的强度和效率。在这里作者以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为例,给出了一个办法: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完成此类任务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通常要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可以的话,把这个时间公开出去。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让你的大脑进行一次“冲锋”,在每一次高强度的体验中,你对专注的理解也会不同。长此以往,你会节省大量的时间。

第三,有意识的进行“冥想”。你可以利用散步、上下班、上洗手间等等闲暇时间进行有成果的冥想,不断的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来。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训练方法:记住一副牌。就是像记忆专家一样,在很短时间内记住一副打乱的牌的顺序。具体的训练方法我在这里卖个关子,大家自己看书吧(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实用)。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想要快速的掌握深度工作的窍门,适当的远离你所习惯的那些社交媒体是大有裨益的。你是否察觉,当你在等车、排队、上厕所等等的时间内,都是在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来度过的吗?当你习惯了用社交媒体来打发时间的话,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感就会逐步加深,想要进入深度工作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或许你会说:社交媒体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会给我带来一些好处。或许你说的没错,但作者提出:你的这种观点叫做任何益处法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很显然,你忽视了使用这种工具带来的潜在弊端,忽视了过度使用这类工具会使你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采用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所以,要慎重的挑选和使用社交媒体工具,采用最少化原则,你会发现:自己在别人心中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只有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才能让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完成深度工作任务。

准则4:摈弃浮浅

准则1所说的,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保证深度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你的日常工作有大量“浮浅工作”需要处理,例如收发邮件、接打电话、接待客户等等,你就必须重新对工作的时间进行规划。

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一天的工作做好计划。其中包含两方面:

一是要对每项工作任务的深度、消耗的时间和重要性进行评估,并按照重要到不重要来进行排序。作者还对如何进行评估提出了一个方法:假设把你的工作交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完成,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掌握?如果需要的时间很短,那就证明这项工作是浮浅工作。

二是对每天的时间进行管理,把每项任务所要消耗的时间进行评估、分类,确保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深度工作。如果你发现时间不够的话,就需要对其中的“浮浅工作”进行删减,甚至可以和老板提出来,减少浮浅工作量。

假如你发现:你的全部工作都是浮浅工作的话,你就得认真考虑一下这份工作的价值,是否应该去换一份工作了?(我目前就是这种情况:()

4 结语

在书本的最后,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再次证明了深度工作对他人生的改变:作者在坚持深度工作的10年时间里,每年都能写出2篇高质量论文(升为教授以后,甚至提高到每年4篇);拿到教授职称;写了4本畅销书;结婚、生了2个孩子。而这一切,都是在他从不在工作日和周末加班的状态下完成的!他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成功人士。或许,好好的把这本书读完,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我想引用这本书最后一段话作为结语:

在第一部分里,我引用了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我赞同这句话,比尔·盖茨也赞同。希望你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会赞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