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预约与无常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不会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既然归家的列车可以预约,为何生命却不能?”
这就触及了生命的一个核心——无常。尽管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生命的稳定与可预性,但生命的真相却是充满了不确定与变化。无常,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就在几天前,听人说一名准备参加完高考的女孩,跟同学骑着电动车外出游玩,不料竟出了交通意外,出去的欢声笑语,回来的冷冰尸体。还有网上接连报道的学生坠楼、玩水溺亡……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深深陷入无奈。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到的知识涵盖了天文地理和人情世事,却似乎忽略了生死。回避的态度以致于面对生命无常,我们困惑,我们无助,我们痛不欲绝。正如《西藏生死书》中所提到的,我们似乎是一个缺乏死亡准备的人群,对生命的真实面貌知之甚少。
然而,在老祖宗的智慧里,儒释道均对生死无常给出了智慧的答案。儒家主张“尽人事,听天命”,鼓励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通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念,教我们珍惜每一刻,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活出精彩;佛家的业力轮回观给予我们直面死亡的勇气,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积德行善、积累福报,使生命在轮回中达到永恒;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超脱生死。生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就像树木的落叶归根,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应当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与死。
活着、生命、生死,这些问题似乎在忙碌世俗中、在金钱欲望中,被人为忽略和隐蔽了。直到残酷现实展现在你面前,再随悲恸流转,哀不顺便,苦不堪言。
为什么?儒家的“知命观”,佛教的“业力轮回”,道家的“顺应自然”,三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就在你眼前,你却视而不见!为什么?老祖宗捧着香喷喷的饭菜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转头捶胸,还望天长叹:天不遂人啊?!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庄严的,是无二无别的。于我而言,我更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和崇德向善、好言好行的功德。
当下这一刻即是因也是果。一切都是因果而来,一切就是体验而已,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允许一切事与愿违,全心接纳。《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生活给你的考验,都是你可以承受的,也是给予你人生的礼物。反求诸己,不看别人。不要在自己的眼里修别人,更不要在别人的眼里修自己。一念起嗔恨,火烧功德林。
当下这一刻即是功也是德。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存在本身,更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价值与意义。无论是通过创造、学习、爱还是奉献,我们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当你看什么都看得惯了、回归自己、狂心顿歇时,起心动念皆为德善,随即感召回的是喜悦常驻的自在。
生时珍惜,死时淡然,不负此生,这便是对生命预约的最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