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阅读摘记
原文1: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译文1: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立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于是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苏缘曰:
“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皇后与慎夫人之事,关乎五伦之礼。
若一室,夫与妻,阴阳颠倒,夫无夫相,妻无妻相,二人无敬重无自省,辄夫妻间,失和谐,室内戾气环绕,波及子孙。
父与子,宠过之,无礼节相习,无长幼之分,错失和谐之机。
父弗爱母,母弗容父,其子则无以护养撑船之性。如此,其室乃举步维艰,灾祸横生。
且,子与天下之事,皆凭借子与高堂之事,习之,乃得法。
若子及冠,弗明与人行天下之事,与上,无敬重,易做僭越之事;与同辈,惧亏,锱铢必较;与邻里,寸土不让,剑拔弩张。
据《史记》载,古时为官,易选孝子。身为子若弃高堂于不顾,其子岂能效忠于国!毋忠国,岂能甘愿为人民公仆!
因此,长幼有序,习人伦课,为人之重,慎之!
原文2:
及晁错已诛,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袁盎自其为吴相时,(尝)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张,道从醉卒(直)隧[直]出。司马与分背,袁盎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明,见梁骑,骑驰去,遂归报。
译文2:
等到晁错已被诛杀,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到吴国。吴王想让他担任将军,袁盎不肯。吴王想杀死他,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当初袁盎担任吴国国相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从史偷偷地爱上了袁盎的婢女,与她私通,袁盎知道了这件事,没有泄露,对待从史仍跟以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盎知道你与婢女私通的事”,从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亲自驾车追赶从史,就把婢女赐给他,仍旧叫他当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国被围困,从史刚好是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司马就把随身携带的全部财务都卖了,用这钱购买了两担味道浓厚的酒,刚好碰上天气寒冷,围困的士兵又饥又渴,喝了酒,都醉了,围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马乘夜里领袁盎起身,说道:“你可以走了,吴王约定明天一早杀您。”袁盎不相信,说:“您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是原先做从史与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这才吃惊地道谢说:“您庆幸有父母在堂,我可不能因此连累了您。”司马说:“您只管走,我也将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于是用刀把军营的帷幕割开,引导袁盎从醉倒的士兵所挡住的路上出来。司马与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节旄揣在怀中,拄着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时候,碰上了梁国的骑兵,骑兵奔弛而去,终于将袁盎出使吴国的情况报告了皇上。
苏缘曰:
“从史报恩之事”,适验证网络语“汝只管良善,老天自有安排”。良善待人,且不求报,或有困境,受善之人,则出手相扶。
“爱出者爱返,怨往者怨来”,若惯于立敌,“敌人”乃如蚁般卷天而来,忙于敌对之事,耗身耗神。
袁盎善待从史,从史救他于受困之中,所谓“不求善果,果自来”亦为此境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