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辩阴谋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部电视论证片,叫《河殇》,具体内容早已模模糊糊,但是片子一开头引用的《孙子兵法》开头那句话记忆犹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那时,我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乱熟于心。
读《孙子兵法》,辩阴谋诡计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误读了,那就是《计篇》的“计”字。
曾几何时,我们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划等号,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的计,是反复权衡双方乃至多方的实力的意思,不是奇谋妙计。
为什么大家都把《孙子兵法》的计理解为“算计”而不是“计算”?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希望快捷的完胜对方,所以,都琢磨着如何“略施小计”“阴谋诡计”“锦囊妙计”。
这正好是孙子反对的。
孙子的计,是扎扎实实的计算,是认认真真的权衡,是实力的对比。有点像毛泽东《论持久战》里面分析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得出中国必胜的结论那样。
孙子把对比计算的科目叫做“五事七计”。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则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样计算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是孙子的核心思想: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权衡于敌我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杜牧解读《孙子兵法》这一关键要义时写到:“计,算也。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尔。”
这使人想起来成都武侯祠里的那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如果《孙子兵法》是讲阴谋诡计,那它就不是兵法“计算”而是三十六计那样的“算计”了。所以,我觉得《孙子兵法》是讲“道”的,研究的是军事规律,是不战而胜。而阴谋诡计是研究“术”的,是战而胜之。
这一点也像《易经》和看风水与算命的关系,前者讲的是“道”,是研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群经之首,后者虽然标榜自己的“易学”,却是研究和传播“术”的。各种风水大师、算命先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而矣。
这就要讲到诸葛亮了。他为了感恩戴德,辅佐刘备,在道、天、地、将等均不如魏的情况下,奇计叠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在生之时为刘备赢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赫赫战功,但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奄奄一息,最终三国归晋。
固然,人们会永远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奇谋巧计,会永远津津乐道于刘备的三顾茅庐,会永远津津乐道于三国故事。只有少数人会回过神来研究《孙子兵法》,研读那些看上去平淡无奇,读起来晦涩难懂的字句篇章。《孙子兵法》好像也预测到了后人们的味口,强调了“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善战者,都是没有故事的,平平淡淡的。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我们读《孙子兵法》要特别重视的。
上世纪末,有人推出了畅销书《1999,不战而胜》,1999年距今差不多20年过去了,今天的实事,正好与作者的预想相反,中华大地欣欣向荣,炎黄子孙信心满满。近百年来,我们衣衫褴褛,自强不息,我们抓住时机,韬光养晦,我们决胜小康,筑梦复兴,我们走出的正好是《孙子兵法》的“道”,正好是不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