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什么魔力拽着这么多人不忍离去
我一开始也不明白。
来北京的念头很简单,简单到我认为,我就该来,我必须来。
我大一喜欢胡辛束,很喜欢。那会儿她的粉丝只有1万,每天微博更新一张小图,有时候是拆字组成一句好听的话,有时候是吃的喝的清新好看,那会儿的女娃娃头像还是胖胖的,她也是个短发胖胖的姑娘,很美很暖。她在北京。
我大二喜欢鸡腿子,很喜欢。那会儿她还在做情感号,类似树洞。对粉丝问题的回答给力又有趣,这个号成了当时每晚的睡前读物。我常常盯着答案想象她的样子,会是一身正义的卷发妹子吗?校园里小霸王的样子。她在北京。
我大三喜欢曾轶可,很喜欢。虽然已经是8年的粉丝,但是在大三的时候强烈想要去现场。那会儿课不太多,也有了一点点兼职小积蓄,突然觉得应该和曾浪漫有个正式的约会了。

我会哼她所有的歌,如果可以,我想要在背后抱住她,轻轻说一声“你知道你有多美吗?”,如果没有机会,那么擦肩而过,我也要努力把这句话的纸条塞进她手指头。她的活动北方多在北京。
我大四喜欢溥仪,很喜欢。看了关于他的很多书,宫里部分和特赦部分最好看。他迫切想要了解西方,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却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扫地,铲雪,分黄瓜,还被红卫兵故意欺负,养成“我有罪”的口头禅。
我想慢慢多走几遍他去过的地方,故宫,白马寺,祠庙......拿着他爱吃的油饼,穿上他破底的白鞋,踏上老北京的路。


所以我来了,借着到一个互联网公司实习的机会。
我好像还记得那天的样子,整宿整宿的兴奋,趴在小房间的窗户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一动不动,默默计算车里的人今晚会谈几个亿的生意,不然怎么这么晚还可以忍着不睡。
第二天上班也很兴奋,因为入职那几天没什么活儿干,就问身边的前辈有没有什么能帮忙的,又怕烦到她,只好卡着时间,1个半小时问一次,终于在下班前拿到一个做表格的工作,郑重其事的完成了。
回到家也还在兴奋。想着晚上炒个什么菜,想要报效祖国吃的不能差,一根一根洗菜,对着光亮晶晶的才罢......北京的第一天好美啊,安然入睡。什么跟什么,现在想想,整个都在发光的那一天,其实只是小女生的仪式感,在成千上万的北漂中,毫不起眼,又特别珍贵。

后来,我又爱上了南锣门口不起眼的串串店,点一份重辣锅底,一份重辣蘸料。大口大口的吃菜,大口大口的喝水,辣的舌头麻木了,眼泪打转,依旧笑着喊,啊啊啊啊开心!以至于两个月后忍不住再次杀过去吃,却有意外收获!——在对面的小店,买到第一件古着短裙和一件极具民族风的半羊毛手工长裙。虽然心中一直腾腾冒少女心,但我平时是很少穿裙子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放不开,直到那天,才想到,或许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件让你觉得做女孩子真好的裙子,才会这么多年不再穿吧。

不过,既然是来实习的,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互联网扁平化管理的缘故,大家都随意着装,我还是穿着学校花花绿绿的小衣服,视觉上倒还没有遇到什么冲击。但是心态在慢慢转变着。
初期的新鲜感一过,就开始长长的加班时间。有时候加班仅仅是因为某高管在忙,还没有看稿件,所以整个小组都在等待。有时候等一晚没结果,第二天继续等。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样的工作意义在哪里。后来遇到那位让我长期等待的高管后,有了答案。她很温柔,外表温柔,说话温柔;也很果断,指出问题果断,决策果断。
那一刻,觉得我是服气的,等一天也服气。不过后来还是想办法在提高工作效率,争取在等待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这在学校,我是从来不会想的。学校空余时间太多了,好像已经忘了时间有多宝贵。

当然,也有很多工作以外的技能,比如——削水果。以前使惯了削水果的擦子,觉得那样安全又快捷,但其实心里对会使用水果刀的妹子还是无比崇拜的。这次看到同事,三下五除二完成一个苹果的时候,终于按捺不住了,照猫画虎学起来,虽然速度还是慢很多,但是至少外观上我是满意的,哈哈。水果刀买起来,既能吃躲避农药,还可以嗖嗖嗖防身。

北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走着走着会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企业。常常和同学开玩笑,越工作越爱腾讯。因为很多没点子没想法的时候,看看腾讯的案例,忽然豁然开朗。不是为了抄袭哈,而是被那种永远有新意、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产品和产品人肃然起敬。恰巧有一天在找附近的大超市,结果一下地铁就看到腾讯视频的几个大字,默默开心好几秒,原来我们离的这么近啊。

几个月过去了,北京生活进入倒计时,而我也将继续回到校园。不知道未来是否还会来帝都(我溥仪的家)求职,但这么多爱的人在这里,这么多好玩的企业在这里,我想我一定还会一次又一次的过来,和那些迟迟不愿意离开的北漂一样,然后深深热爱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