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浅谈流程框架及流程中转站
以前的文章有论述过,基于经营战略,一方面要做年度经营预算、输出指标及目标;一方面要推导价值链模型,通过流程规划,输出流程框架。
其实,制造型企业的流程框架有很强的相似性,例如华为的核心业务流程(不含管理及辅助流程)主要包括:
从纵向维度:战略与执行流程(简称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简称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g)、市场与开发流程(简称MTL:Maket to Lead)
从横向维度:商机到回款流程(简称LTC:Lead to Cash)、订单到交付流程(简称OTD:Order to Delivery)、问题到解决(简称ITR:Issue to Resolution)、集成供应链流程(简称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
最近,我们在思路流程边界或中转站的问题。流程即业务,天然是端到端的,但企业不可能是一条流程绘到底,而是有核心的主干流程,并构成整体的流程框架。
那么,流程之间的中转站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企业直接产生的价值的流程有2条:一是LTC流程,另外一个是ITR流程。因为LTC流程产生回款,让产品和服务变现。而ITR流程产生服务收入,或解决客户问题提客户满意度后,产生二次销售。
先谈LTC流程与其它流程的交互,IPD流程输出产品及产品解决方案,它可能来自LTC中的客需或来自MTL流程的市场洞察;
所以,LTC流程中的客需形成IPD流程的输入,反过来,IPD输出的产品或产品解决方案最终反应在LTC流程中的抢单上;即,LTC流程与IPD流程互为输入。
有些观点会认为LTC流程中会包含两个子流程,一个是订单开发流程(IPD解决产品0→1,而订单开发流程基于LTC中的客需,结合IPD输出的产品,解决1→N);另外一个流程是订单交付流程;
ITR流程的闭环分几个层次,一个是快速解决客户反馈的问题(灭火型,主要由售后负责);
另一个是将ITR流程的问题形成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输入到IPD流程中,从产品源头进行闭环杜重错;
同时,ITR流程的问题还可以结构化(如客户、渠道、产品、问题等),与LTC流程进行连接,在销售下单时调取历史问题,进行校验;换句话说,ITR流程可以形成IPD流程、LTC流程的输入;
ISC流程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流程之一,70%以上的成本与该流程相关;
它的源头可以来自年度规划(或销售预测等),如进行年度品类供应商的引入和淘汰规划;也可以来自IPD中新产品的开发或LTC新增物料的需求,形成新的寻源;它最终要回到OTD流程上(支撑快速交付);
DSTE的流程,是从经营战略出发,形成年度规划、重点任务和绩效,并落地执行,往往作用于企业所有核心流程;
简单小结下:
DSTE流程owner为企业最高经营者(总裁或总经理),与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均会产生关联;
IPD流程owner为研发负责人,MTL流程、LTC流程、ITR流程形成其输入,IPD输出到LTC流程中;
MTL流程owner为市场负责人,它源于市场洞察,形成对IPD流程的输入;
LTC流程owner为销售负责人,商机、MTL流程、ITR流程形成其输入,LTC可含订单产品开发和订单交付流程;
ISC流程owner为供应链负责人,销售预测、LTC流程、IPD流程形成其输入,ISC输出到OTD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