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乐死”摧毁又重生,她是中国最懂死亡的女孩

2017-04-17  本文已影响79人  North_Youth

你能接受安乐死吗?

你,能接受你的亲友选择安乐死吗?

在国外,有人对话了五位身患绝症的病人,病情让他们中一些人开始想要逃离。这,是他们的决定:

自白

护理计划上有我做的决定,如果我不能吞咽,就别喂我了。如果我不能呼吸,就别帮我呼吸了。我不想瘫痪在床靠食管和呼吸机活着。能活再久我也不要。

我的化疗反应很剧烈、很难受,化疗进行了一年。我的药放在衣柜最上面,怕全吃了。死比那些腐蚀我身体的毒药好太多了。

我不会像之前那样放弃生活去做化疗。我给我妈做过十六个月的癌症护理,我看着她的身体情况一步步恶化,看着病情如何渐渐影响大脑。我绝不会去经受我看到的那些。需要别人擦屁股、腹泻、尿失禁,没有尊严可言,就像一只动物一样。我知道那个阶段是什么样,我到那个阶段了我会选择服药。

我无法说话的时候,动也动不了。但运动神经元萎缩发展到了那一步时,我就完全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了。我就会被困在那。我的身体垂危,我要死了。我看着我的孩子却什么都做不了时,我的内心就死了。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结果使活下来,但不可能了,只会越来越糟。

我们在说弃权,而弃权的那个点上,我有权选择吃药,结束这一切。我有这个权利。

肉体的痛苦,内心的绝望。

当绝症患者坚定不二地表达

自己拥有选择安乐死的权利时

我们,真的有尊重他们的想法吗?

10年前,一个19岁女孩的人生

被一份替好友签署的“安乐死”同意书

无情地摧毁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她叫纪慈恩,

曾经的她是影响了8090代的

青春文学杂志《萌芽》的写手,

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和小时候的琼瑶一样,

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一切因为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肝癌晚期的好友默默的离世而改变,2007年为了陪伴好友度过人生得最后6个月,慈恩征得家人同意后,陪着默默回到了她留学的荷兰。

她不知道这个安排是早已希望解脱的默默有意为之的,因为荷兰是当时唯一安乐死合法的城市,默默在荷兰办好了安乐死的所有手续,只差一个亲友的签名。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默默知道慈恩会不舍,

为了让她签署同意书,

拒绝再打可以止痛的杜冷丁,

慈恩眼睁睁看着默默

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

口破血流,

最后变得面目狰狞。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禁不住哀求,

也不忍眼睁睁看着,

陪伴了自己十五年的好友如此痛苦,

为了让默默解脱,

慈恩狠心签署了她,

人生的第一份同意书。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

她的生活也从此被摧毁,

2007年,刚刚直面好友离去,

带着巨大创伤回国的她,

迎来的却是千夫所指,

“凶杀”、“杀人犯”、“忘恩负义”,

指控纷纷而来。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她被吓坏了,

年轻的她,

对一切都还没有自己的认知,

她的世界从此坍塌,

她躲进了自己的屋子里,

拉上了厚厚的窗帘,

从此不再说话,

整整一年时间。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默默大学学心理的同学沈洋

意识到慈恩问题的严重性,

不忍看着她这样下去,

拉她去看医生,

才确诊她得了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一种一般遭遇重大灾难,

才会得的心理疾病。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为了让她走出来,沈洋根据慈恩和默默的儿时经历,(默默曾经被再婚的母亲送去福利院,而后被奶奶领回抚养,因此和慈恩成了邻居,默默奶奶去世后,她几乎成了孤儿。)拉着她去了北京的一家孤儿院,希望在都是小朋友的环境里,慢慢回复她语言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温馨宁静的孤儿院和安静的小朋友,

给了慈恩新的安全感。

在她坚持到第十次的时候,

她开口说话了。

虽然因为一年多没说话,

她已不能正常发声,

但她终于有了开口交流的欲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同时,沈洋带她去了诊所,

通过复述默默患病离去的场景,

让她正视自己的创伤,

可是她去了一次就发誓再也不去了。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哭,

到了一半就已进行不下去了,

疼得直撞暖气管,

她趴在地上,

痛苦流涕的求医生,

不要再让她说下去了,

那一次回去后,

她有了自杀的倾向,

在北京住了半年医院才离开。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出院后,

她又一次逃离回了家,

她把自己锁到了屋里,

可当她看到因为担心她,

每天来看望自己的年迈的外婆,

看着有了白发的妈妈。

她问自己:你真的就只能如此么?你忍心看着自己的亲人面对这样的你么?在得到了“不”的答案后,她给心理医生发了一个短信:我要好起来,我要继续接受治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就这样,

她又去了北京,

租了房子,

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治疗,

为了彻底治疗自己的创伤,

她逼着自己一次次走进诊所

去复述默默当年离去的场景,

最痛苦的时候常常不惜以头撞墙,

以至于头破血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那段时间,

她的头一直都是包着纱布的,

直到复述到第六个月的时候,

她的表面开始不再有情绪,

医生向她祝贺,

不仅仅因为专业医院鉴定她康复了,

还因为能这样坚持下来的人真的不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没有人知道她遭受过怎样的痛,

经过一年半炼狱般的治疗,

重生后的她,

倔强的想要看看,

那个差点摧毁了她的死亡是什么?

于是,她去了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2009年,21岁的她成了临终关怀志愿者。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八年时间,

她用了2000多个小时,

陪伴、送走了四十多个临终者

原本她以为死亡是悲伤的。

可走近死亡,

她才发觉真正让我们恐惧和悲伤的是

我们对死亡的看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她曾陪伴过一个86岁的,

身患癌症的老奶奶,

老奶奶每天都很平和,

甚至还会和她调侃,

老奶奶的淡定让她很意外,

她问孙奶奶,

你不害怕么?

老奶奶说:

死亡是一种告别,

它有它的定数。

我们要学会接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可是做完那次后,

难以忍受的疼痛,

让孙奶奶决心彻底放弃了。

她说:我活了一辈子了,

都在为别人考虑,

临死就让我为自己考虑一次吧。

经受不住女儿各种方法苦劝哀求的孙奶奶

最后不惜拿刀片,

以自残的方式对抗。

那一刻,

慈恩突然发觉,

真正应该改变的也许不是死者,

而是不愿意死者离去的家属 。

我们应该学会告别,

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开。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但真正让她改变对死亡看法的是

一个她四岁的艾滋病儿童。

有一天小女孩和她聊天,

“死,很糟糕吗?”

不想欺骗孩子的慈恩想了想说,

“不知道哎,但你可以想象一下。”

小女孩想了想说:

“我觉得我死后一定会非常幸福,

你看就像我们买汉堡包一样,

我们要先付钱,

阿姨才能给我们汉堡包,

所以,我现在每天躺在病床上,

一定是在“付账”,

所以我死后一定会非常幸福,

你说是不是?”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慈恩眼前一亮,

是不是这样呢?

他们都不知道,

有可能不是,也有可能是,

但就这样一个,

没有接受过任何死亡文化教育的孩子,

刷新了慈恩对死亡的看法。

小女孩去世的那天,

笑着和他们挥手、拥抱、说再见,

然后静静地闭上眼睛,

不悲不喜。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仿佛重建光明的盲人,

慈恩第一家发觉,

死亡原来是可以这样的。

慈恩开始重新思考死亡这个概念,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到底是什么?

她访问了很多人,

查了很多资料。

越走近,越发觉,

我们的恐惧更多来自于小时候的听说,

来自于自古以来就认为的不吉利的传统忌讳……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从小这样长大的我们,

甚至没有亲眼目睹过死亡,

就觉得它是可怕的

这样想想,

慈恩觉得很亏。

仅仅因为听说,

就把生命浪费对死亡的恐惧、

逃避和抗拒上,

她突然意识到:

比临终关怀最重要的是,

帮助更多人认识死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4年,

她创办了自己的死亡体验工作坊,

一个通过模拟体验飞机失事等场景,

帮助人们体验克服,

或减弱对于死亡的恐惧。

她说:我们讨论死亡,

但我们不会说死后的世界怎样怎样,

我更关心怎么样活着,

怎样充分做自己,

而不是等到死亡到来时被后悔占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人人都以为她对死亡感兴趣,

可她说:我其实一点都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我活的是不是,

比任何人都更像我自己。

她开始接受访谈,

发表演说,

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

推广死亡教育,

她说:好好的认识死亡,

可以让我们好好的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5年,

她独自去了尼泊尔和印度,

这是她这一年的年度“遗愿清单”,

遗愿清单上列出了每年需要自我挑战,

完成一批换一批,

年年都似新生。

因为她发现

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发现我们从未真正的活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加德满都救助站和特蕾莎之家,

因为被艾滋病人咬了一口,

她被隔离了,

那一次她深刻体验了

一把“绝症”边缘的感觉。

在短暂的恐惧之后,

她反复问自己,

在确认即使感染了艾滋病,

自己也会好好应对的时候,

她的恐惧消失了。

更让她和工作人员诧异的是:

出来的鉴定结果是没事。

那一刻,她更加认识到,

真正的强者并不是没有恐惧,

而是可以和恐惧并存,

并且握手言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如今她的工作坊,

已经开展了几十场死亡体验活动,

很多人因为她,

开始重新审视一直避讳的死亡和恐惧,

甚至获得重生的力量,

他们称赞她为中国最懂死亡的女孩,

羡慕她可以“自由洒脱“过生活。

而她却说,

“没必要把死亡想得那么坏。

真到了不得不分离的那一刻,

也许,好好地告别才是正经事儿。”

在那之前,

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

才是人生大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