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赡养我们的父母?
这几天,在我们当地,一个视频刷屏了。大冬天的,在一间由猪圈改成的杂屋里,一位老人半躺在地上,旁边横着一根拐杖,在她的身后,有一张简陋的床,堆着破旧的被子。
杂物的门洞空荡荡的,没有装门,窗户也是空荡荡的,没有玻璃,冷风嗖嗖直往屋里钻。门口有个开了一个方洞的铁栅栏,饭菜就是通过这个洞口放进去,直接搁在地上。
这位老人已经九十三岁,耳背,腿脚不便,有些老年痴呆。她一共育有三子一女,原由三个儿子按月轮流赡养,近期轮到小儿子照顾,儿媳将其单独安置在这间杂屋内,状如弃狗。
而小儿子一家人,就住在杂屋后的一栋楼房里。
此视频一出,群情激愤,政府也出面干预。如今老人已被送往医院,估计后续情况会有好转。
父母老无所养的情况其实很多,在农村,近80%的老人没有养老金,有三成的老人生活需要照料,农村贫困人口达860万。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但是像这般恶劣的确实不多见。
这些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困窘中。他们把孩子养大已经拼尽全力,再无余力为自己养老,只能被动地依靠儿女赡养。
中国是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古人一边倡导“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一边又感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许多家庭里,年老体衰的父母成了儿女们都想推卸的包袱。尤其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更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儿女之间因为不愿奉养父母,或者因为奉养不均反目成仇、导致父母被抛弃的新闻屡见不鲜。
许多父母只能轮着在儿女家居住,由儿女轮流照顾。
当父母收拾包袱,从一个儿女家转住到另一个儿女家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仰人鼻息的晚年生活,实在透着太多凄凉。
再深再浓的感情,也经不起现实的无情碾压。自私自利的人性,会让人类为了保全自己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养儿防老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伪命题,戳心的现实告诉我们,养老不能靠儿女。
中国的很多父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可是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是说不清理还乱。
无止境的付出,不恰当的教育,换来的是自私冷漠的下一代。在不少家庭,两代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随着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人,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儿女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母也得不到儿女的尊重。两代人互相指责,彼此抱怨,不少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形同路人。
随着父母的老去,儿女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而父母,几乎已经失去了话语权。一旦父母需要赡养照顾,这些多年积累的矛盾隔阂就会逐渐浮出水面,被一些小事瞬间引爆。
所谓的父慈子孝就像墙上的婚纱照,不过是欺人的谎言。太多不得已,太多真相被掩盖。
父母在精神和经济上双重的极度匮乏,导致晚年的他们与社会逐渐脱节,越来越固执;而儿女们在谋生谋爱路上疲于奔命,自顾不暇,或者由于道德感严重缺失,相互推诿责任,亦导致养老矛盾日益尖锐。
毕竟,人到中年的儿女们,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养育孩子,也确实不容易。
所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养老保险。只要没病没痛,晚年基本可以做到经济独立,不必依靠儿女赡养。
即便将来生活不能自理,还可以选择入住养老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麻烦儿女的。
但是,仍有很多老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依赖儿女赡养照顾,尤其在农村,这一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改观。
这世间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儿女。我们只有在彼此的包容里,搀扶着前进。
在国外,父母与儿女都是分开居住,甚至来往很少,更无养儿防老一说。健全的养老制度,优厚的国家福利,让老人们老有所养。
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成为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其次才是儿女。
与其把九十三岁的老母住杂屋这件事提升到一个道德制高点予以批判,不如深挖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争取全民都能老有所养。
毕竟,靠人性的觉醒,良心的发现,道德的约束,都不如靠国家完善的养老制度来得更实在更可靠,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愿天下老人,纵是已近黄昏,也能夕阳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