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隐私 - 普通人最应关注的隐私泄漏风险

2022-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遥望潇湘

周末又有朋友和我讲“我被手机监控了,刚才和人线下聊露营,电商平台就给我推送帐篷”。 这是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对话? 先不提这个手机窃听故事的真实性,它肯定不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最要关注的隐私泄漏风险。

对个人隐私泄漏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我们自己,社交平台给了每个人展示自己的舞台,却也会将我们的个人信息放大给了全世界。朋友圈的晒娃狂魔们,把自家娃的照片,学校班级,姓名以及日常行踪都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人在职场,难免要“自愿”转发下公司的宣传稿,周末发发居家或外出动态。千万不要低估了这一丝一点的分享在隐私泄漏上带来的长期影响。你的朋友圈或短视频最终能给“有心人”提供所有需要了解到的个人信息: 姓名,住址,工作情况,家庭成员,大致收入,出行习惯。你可能会说,我都设置了分组可见或我都定期删除。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发布的所有内容都会留下痕迹,连你以为的删除,都只是一个实际上的隐藏可见操作,它继续存在于云端服务器以及有心人的线下存档里。这类信息的曝光,会让自己及家人成为各种线上或线下攻击的脆弱目标。

另外一点,在公共场所时或主动网络浏览时,所以我们会有意识的考虑保护自身私密信息。但你是否知道,当你回到家中和家人的私密对话也在被你的智能家居设备持续收集?我们以智能音箱为例,为了确保正确被唤醒,它是需要持续监听房间内的语音。在被唤醒后,所有它获取到的信息都会被送回云端进行处理。那是不是说后台都是程序处理,所以即使我们的私密对话被录制了也没人听到呢?答案是否,为了不断提升AI算法的准确性,是需要对数据进行人工标注的。换成人话:你被录制的声音,是有可能被送给某些数据标注工程师,进行人工处理的(先听一遍,再给对话打上正确的标签,用来教会AI算法该如何正确处理)。 所以,这里只是一个几率问题,唯一能给你的安慰是,听你对话的人不知道你的姓名地址,定位不到你。 所有的智能设备的背后都是海量个人数据支撑开发出来的算法,尤其是带摄像头和麦克风的各种所谓智能家居产品。所以当你看到“智能”这个词时,顺带想一下你要付出的隐私代价。这其中,智能手机及其生态内的APP因为受到强监管,反而是在隐私保护上做得最好的一个。所以那个给你推送精准广告的程序就暂时别管它了。

最后做个总结:要保护好个人隐私,第一步能做的是控制自己在互联网上进行分享的欲望,以及减少使用智能设备的场景和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