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与社会中的利益协调关系

2019-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安静的疯女子M
《罗生门》,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与社会中的利益协调关系

利己是人的本性,虽然听起来自私自利,像是一个贬义词,但事实如此,所以我倒认为,这只是一个中性词而已。

电影罗生门主要讲述对于同一杀人案件,樵夫、强盗、武士妻子甚至通过女巫重新发声的死者武士,为了利己而各执一词,隐瞒真相的故事。

樵夫实际上是案件目击证人,但为了隐瞒自己盗窃案件现场的一把短刀的行为,只陈述了自己见到的其他现场物证和尸体的事实。

武士妻子实际上是杀人案件的教唆犯,但却为了隐瞒自己的教唆行为,而谎称未看到杀人凶手,昏倒醒来后就发现丈夫胸口插着短刀,欲寻死,塑造贞洁烈女形象。

强盗系杀人犯,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杀人行为以及武士妻子的教唆行为,算是还原了案件事实,但其供述中主要为了强调自己的英雄气概。

武士通过女巫发声,隐瞒自己被杀死的事实,谎称自己因气节而自裁。

关于案件真相并不难推理,可电影想要展现的并非烧脑悬疑,而是人心。

每个人都为了隐瞒对自己不利的因素而撒谎,实际上是每个人都为了防止将自己陷入不利境地而撒谎。从正义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非正义的,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们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刑法中有“事后不可罚”、“欠缺期待可能性”理论。举例来说就是,罪犯犯罪之后的销赃行为对其来说是本能,不能另作一罪来处罚;亲亲相隐的行为也是本能,我们不能期待父子之间的指认行为,所以也不能定罪处罚。这实际上是刑法尊重人性的体现。

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一杆秤,一头是“想要如何做”,另一头是“应该如何做”。遵循自己内心的人,多是“想要如何做”占了上风,而克制欲望追求正义的人,多是“应该如何做”占了上风。

追求内心并无过错,可我们并非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与周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小举动都可能给社会带来蝴蝶效应,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将这些所谓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将积极影响不断扩大,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发地克制,克制自己本性中可能会危及社会利益的行为。

但克制并非易事,我们无法让农村贪求蝇头小利的大妈一夜之间改掉顺手牵羊的毛病,更无法让社会瞬间变成共产主义。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正义观念,需要不断弘扬这种价值观,营造克己利人的环境。

如今社会正欣欣向荣,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协调和最大化。

而作为个体的我,虽了解社会要求我们达到的克己标准和具体要求,可面对生活,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所以目前能做的无非就是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之下,向身边的模范标兵看齐,多学习多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