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科技与未来

中国机器人成为世界的“并行者”由大转强的机遇在于“智”

2016-12-22  本文已影响12人  传动人

中国机器人行业还存在着高端市场被外资占据,低端市场恶性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尚存差距,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技术研发与产业脱节,基础技术研究缺乏持续支持等问题。

大而不强是业界对中国机器人产业一致的评价,由于多种因素的诱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机器人应用市场,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元。即使这样中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从机器人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中国机器人行业还存在着高端市场被外资占据,低端市场恶性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尚存差距,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技术研发与产业脱节,基础技术研究缺乏持续支持等问题。中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行者”,借“智”登高重研发是关键。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高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是为了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动力。而我国在这方面能否具有自己的话语权,取决于中国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驱动能力。

由于我国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方面的技术与国外差距尤为突出,长期依赖进口,基本上由欧洲和日韩公司控制,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的原因。为此,有业内人士预言,我国机器人产业从机器人大国到机器人强国转变过程中,发展核心零部件是关键。

尽管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本体设计制造、控制系统软硬件、运动规划等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等仍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

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的研究相比国外较晚,技术不成熟,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精密减速器不能自给自足的局面,严重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工业机器人逐渐产业化时期,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显得更加迫切。

相比于减速器,我国伺服系统自主配套能力已现雏形。较大规模的伺服品牌有20余家。国产产品功率范围多在22KW以内,技术路线上与日系产品接近。在成长空间上,伺服电机整体上受宏观经济影响明显,未来5年将进入稳定发展。

“十三五”由大转强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早在2010年就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明确工业机器人是重点发展方向。在2015年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务院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工信部也下发通知,决定自今年起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开展了2015年试点示范项目推荐,并据此启动实施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而这些领域都涉及到机器人的应用,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未来工业机器人可应用领域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当中表示,“十三五”期间聚焦“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高精度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五类。高端产品包括真空清洁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种产品。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市场蓝海一触即发。

从1987年的12月18日,中国制成了第一部完全国产化机器人——冶钢1号机器人,到今天30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已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行者”,这得益于中国对智造强国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传动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