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想法

为自己闪烁,刹那是永恒

2023-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逍遥兰

人到中年后,很容易不自觉地回忆过往,特别是年轻时让自己难忘的岁月。

在我怀二胎、生养二胎的这段时光里,常常想起是我的大学时代。那个时候,虽然家里不富裕,生活费要自己挣,但相对自由,且能学习和进步。

对我而言,那段岁月,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我常常会想大学的几个片段。一个是送书给各个买主,而奔波得汗流浃背的自己;一个在楼道打扫清洁、做勤工俭学的自己;还有一个坐在陌生人家中,给孩子讲课的自己。大学时,当别的同学坐在图书馆时,我却常常奔波在做兼职的路上,或者正在做兼职。

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啥苦都能吃,啥脏活累活,也都能干,也不惧别人的眼光和目光,简单纯粹,心里却是一片澄澈清明。

生完二胎后,我常常回忆、偶尔也会梦见的时光,是在一家时尚集团上班的日子。也许是因为领导,因为她待我不错,我们比较合拍,因此那段紧张而又松弛的工作岁月,是我最喜欢的工作状态。

就在春节时,因为儿子的一些管教教育方面的问题,我还请教了我那个十年前的领导,她还在家那家时尚集团做副总,也有了二胎。我们偶尔保持些联系,偶尔有些交流,我会把自己的脆弱和痛苦给她说,她会给我一些建议,每每觉得温暖。我常常想起的这两段往昔岁月,两段不一样的成长时光,我曾经乐在其中,全然地活在命运的安排里。

回忆之门,常常被打开,难免觉得现在的生活像围城,当尚未找到通向外界的大门时,我开始逐渐打开自己内在的大门,心底深处也藏着一个小宇宙。

那里有很多关于自己零碎成长的瞬间,有许多欢乐的片段,也有许多令我们难忘的人,一个个与我们一路相遇到的身影。当然,偶尔也会触及到心底的伤疤。

十年前,我就听一个领导说,人常常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伤口里撒满盐了,只能靠自己夜深人静时去设法自我治愈,因为这就是现实而滚烫的人生。

那个时候,我不太理解,因为我还在恋爱中,可以说没有步入真正的婚姻家庭生活;在职场也就三年时光,还不足以理解社会和人性。但他那句话一直留在我脑海里,直到如今,逼近不惑之年,我在很多时候对他这句话有了同感。

十年前,我们听的曲子,听的是美感、是节奏。

十年后,同样的曲子,我们听的是故事、是经历。

我们,都是曲中人。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成长,在岁月的洗礼下学会懂得。

对于当下的我而言,我对社会、人性和活法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看法,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属于笨拙的那种类型,思维比较单一固化,因此常常陷入一些困局中,而无法出离。

生活在我的理解中,往往像辩证而统一的矛盾论。

一方面我挣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望更多的社会尊重;一方面我期待个人成长有质的飞跃突破,但另一方面我的行动却没有做到持续的努力;一方面我想和一些人建立同频共振的和谐关系,但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轻易自我改变而妥协于此;一方面想拥有尽善尽美的人际关系,但另一方面并没有与人建立社交的志趣;一方面享受如今带娃的热闹生活,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能过上独居的日子。

也许至今,我都没搞清楚,我的人生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想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一生,甚至可以说我的价值观系统尚未彻底形成。昨天看到《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才懂得我们的价值观系统也是需要打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前我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相对单一的价值观认知里,总觉得很多价值观是不对的,如今我开始抱着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心态,去拥抱多元化的价值观,将自己的心智也放得更大的层面上。

在我目前的价值观排序里,我最看重的是自由、健康和关系安全。我当然希望自己永远处在自由健康的身心状态,的确不喜欢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也就能解释我为什么人到中年,却特别渴望去学校里从事一份职业的愿望。

而这个愿望,在我年轻时不懂事时,我是几乎排斥的,那个时候吸引我的职业是新奇创意且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市场营销和市场策划等。

想活得简单纯粹,也是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但这是我当下的主要目标。

阅读、陪娃、写文章......我都不专业,也做得不好,但是我能乐在其中,怡然自得,那样就知足了。

独处时,就是一个人最简单纯粹的时候,在我当下的理解里,我可以抛却一切尘世的纷扰,一切他人的束缚,在这段时间任凭自己的心灵驰骋,大脑的天马行空,也可以任意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这样的状态和时间是美好而独一无二的。

我每一天都需要独处,如果没有,那一天我就浑身难受,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到这个年纪了,我不太喜欢一直被消耗被需要,而是希望尽可能有些时间是可以和自己呆着的,似乎那样的自己才是有灵魂的。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在一瞬间,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但是如果有一份独处时空给到自己时,往往能自我疗愈那些崩溃时刻。

如今身处杭州,在很多气质上,我还是符合的,比如文艺、追求内涵,也一定程度上追求新奇特和创意。但是,杭州也是一座网红城市,大街小巷每天都能遇到各色各样的网红。世人谁不想出名不想红这样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有这样的愿望,但是我的确干不来那些网红干的活,每次为了一个拍摄可以从妆容、服装到道具到姿势,都特别“网红”的折腾法,也不在乎旁人眼光,只为自己尽情闪烁。

很早之前就在《非诚勿扰》里听到刘同讲过,成功第一要素是:不要脸,第二是坚持;第三是坚持不要脸。当然我不是说网红他们不要脸,刘同这话的意思也不全是真的说成功不要脸,而是我们做任何事都能考虑关注自己,不要过多关注别人的态度和反应,也许更能坚持自己想要的路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自然那样的自己是成功的,至少没留下任何遗憾。

昨天也看到一个故事,讲到在一个大学教室里,一个不务正业、讲课不用心,十年不更新课件的大学教授。还有一个擦黑板特别认真的清洁工,会用先后四种不同的方式去从事他那份工作,为了黑板更干净无瑕疵,可以说投入了100%的热情和认真。这两种人谁做的工作更有价值?答案肯定是后者。

同样,如果问谁的工作更值得我们尊重,答案肯定也是清洁工。在这个时候,看似光鲜亮丽的大学教授,不及一个做着低端活儿的清洁工闪亮,这取决于他们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和状态。

每一个认真努力活着的人,都值得我们的尊重,也都创造了价值。

我昨天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我们在那个时间都不约而同地想起来一个建筑工地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不妨再重温一下。

一天,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他问第一个建筑工人正在做什么活,那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

他问第二个建筑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正在盖房子。”

记者又问第三个工人,这次他得到的回答是:“我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我儿子昨晚复述的表达是,我在为人们建造一座城市)。

记者觉得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很有趣,就将其写进了自己的报道。

若干年后,记者在整理过去的采访记录时,突然看到了这三个回答,三个不同的回答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想去看看这三个工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等他找到这三个工人的时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第一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像从前一样砌着他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记者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想当年他们还是同一个工地的建筑工人啊,现在呢?一个是工人、一个是设计工程师、一个是老板......

行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三种不同的境界,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到第一种、第二种工人的状态,重复若干年地工作和生活,对待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并没有抱着100%的热情和努力,而是被迫经历和完成。

但如果当我们能够换个角度,能脚踏实的同时,也能多仰望星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经历的生活,都赋予更高的理解和热忱,相信我们总能抵达梦想的金字塔,一览众山小。

说到这里,我也给儿子分享了一些小新闻。讲到一个快递员白天送外卖,夜里自学考试,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讲到一个站着上北大的保安,原本只是在北京大学做保安,自学而考上北京大学的故事;还讲到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把自己收拾得精神抖擞,而且还戴着酷酷的太阳镜在扫大街,他成了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儿子笑了,说没想到打扫卫生也能那么时尚。

无论做何种工作,我们都能保持最初的热情,那就是最好的状态。

对我而言,也许全职妈妈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但是每一天我都抱着满满的激情和热情去拥抱,去热爱,那样也知足了。

生命最重要的一天,不是某一天,而是平均分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天。

我再次意识到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适用我们每个人,每一天。一个万能而通往美好的公式:人生·工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

打磨我们的思维力,换个角度、维度看待;热情就是我们拥有什么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赋予的,千万别25岁死了,只是等到85岁才埋;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去精进修炼,经历漫长坚持的修炼,天下武功绝学,总能习得一二,甚至通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愿不再陷入回忆的泥潭里,不要在日常里精神内耗,多关注自己,简单热情地活在当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每一天认真而用心为自己闪烁,将刹那过成永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