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137人
鹿将归

长安城中问长安
大唐诗里识大唐
这是十年前写给西安的两句诗,也是至今我对长安最有体会的两句。长安不是一个地点,是许多个朝代的历史在一个三维空间坐标系上的叠加、重叠、糅合、互生。
所以当你试图从任何一个感官维度解构长安,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只有贴近他,进入他,成为他,才能通感他的全貌:
看他掩隐在雕梁画栋中的陈斑遗迹……
听他湮没在寻常巷陌处的余腔老调……
尝他弥散在街头市尾里的泼辣燃孜……
嗅他压抑在王陵野冢下的尘土朽木……
抚他积累在秦砖汉瓦上的褶皱纹理……
感他氤氲在唐诗汉韵间的顿挫吟哦……
如此这般,才能全方位还原他的风骨、血脉、肌理、呼吸、勃发,悠扬。而那些最自豪的恢宏与壮美,最动人的风流与傲逸,最丰富的神采与情愫,先人们怕我们无缘得见,于是用规规整整的文字,平平仄仄的发音,镌刻在了历史的天空上,千年以后,娓娓读来,熠熠生辉。
之所以那些文明得以流传,是因为,那时候华夏的文化掌握在彪悍的性格之下,充满自信。秦、汉、唐之后,华夏的子民也许隽永,却再不彪悍。那些后来的诗句里,再无自信的狂狷,更多的只是无奈的寄望。
今天,长安历经千年洗练与淬火,已把昔日的风云与风雨,悄悄掩隐,既庄重,又内敛。仿佛应了唐人,把彪悍的内心,安藏在俊秀的仪表与文字里,呼吸吐纳、挥摆谈笑间,既脍炙人口,又清新脱俗。
一如壁画飞天里仙女的绰约风姿:
霓裳似火,艳比大唐高阳
藕臂如玉,悠胜先秦阿房
故国已远,天高云淡,可堪追忆;
盛世在即,气华量雅,且当壮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