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一样能布施
没钱一样能布施 | 没钱一样能布施 | 没钱一样能布施 |
---|
南怀瑾曾说过布施的原理和方法,其中有: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
南怀瑾年轻时在四川学佛,别人有困难,他总会站出来帮助别人,大家比较买他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他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老前辈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南怀瑾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净布施”意味着心净,布施的时候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也意味着哪怕你一分钱都不拿,或者一分钱都没有,也可以进行布施,只要心诚,只要心怀感恩。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佛祖,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
释迦牟尼佛笑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啊!要我分享什么?”这个人很不解。
释迦牟尼佛解释道:“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六,身施,就是用行动去帮助别人;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拿出来,供别人来休息。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自然就会随之而来!”
这个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从此处处布施,生活也有了很大起色。
“布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就是做好事,没钱一样能布施。回馈社会,关键看你有没有一颗奉献的心。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哪怕你给出去的只是一枝玫瑰,而不是黄金万两,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真正感激于你,而你则会得到对方的虔诚祝福。这就是一种没钱的布施,甚至比用钱来做好事更加快乐。
在原始佛教经典之一的《贤愚经》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着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她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南陀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起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吹灭了,唯有南陀那盏小灯依然在那里燃烧着,大放光明。
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无论是供奉还是帮助他人,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是在于是否虔诚,是否真的心怀慈悲,心念他人。
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他与阿育王是好朋友,他们两个小时候经常一块玩。有一天,一个僧人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正是阿育王和大阿罗汉。阿育王看到僧人,非常恭敬,又见他手里端着一个钵,而自己手里正抓着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僧人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至诚地随喜了。于是,僧人预言: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
为什么接收了沙子的僧人要说“善哉!善哉!”呢?因为小孩子拿着沙子,在他心里,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他是诚意供养,并没有其他目的,所以僧人要“善哉”这种最真诚的奉献。
佛家讲“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意思是做功德不怀着任何功利心,只专心去做,无所谓有钱没钱,做了就是好事一桩。
所以,在生活里,你不能把没钱、没时间当作借口,觉得自己身单力薄不能够帮助别人,甚至觉得自己捐钱太少毫无作用。其实不然,有灾区受难了,哪怕只捐一元钱,这钱带着你的祝愿,积少成多,就能够更好地帮助灾区;哪怕生活实在拘谨,没有钱来做好事,也可以多给别人一些微笑,帮助别人抬东西,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和汗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阳光感觉。只要你发自内心,别人就会感觉到你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