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葡萄牙的高山》|家是什么?有爱才有家

2018-01-08  本文已影响145人  峨嵋含笑

学过心理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马斯洛,是他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的老师名字叫哈利·哈洛,因为他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在心理学 界也是名气震天的。

他把那些猴子关在实验室里,做“代母实验”、“铁娘子实验”“面具实验”,“绝望之井”,各种让人心痛的实验,惨无人道,非常变态。

他只是想要证明一个结论:“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有人说,哈利·哈洛一定是没有爱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后来在他妻子死后,他也得了病,帕金森综合症,据说他死前抖个不停。
哈利·哈洛出生于1905年,死于1981年。

《葡萄牙的高山》里面写了三个不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的开始时间是1904年12月底;第二个故事是1938年12月最后一天;第三个故事是1981年夏天。
是纯粹的巧合吗?是不是有点诡异?

《葡萄牙的高山》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是看了哈利·哈洛的讣告之类产生了灵感,也许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不自觉地就把他们联想到一起了。

作者扬·马特尔,1963年生于西班牙,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1981年哈利·哈洛逝世的时候,扬·马特尔18岁,也许刚进入大学,学哲学的怎么会不知道他的恒河猴实验?)他毕业后从事过植树工、洗碗工、保安等多种行业。他到世界各地游历,最后潜心写作。目前他定居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市。

他的另一部畅销全球的小说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02年得了布克奖等一堆奖项,李安导演把它搬上银幕,获得了奥斯卡奖。

《葡萄牙的高山》这本书真的是可以用“神奇”来概括。
故事分三个部分,“无家可归”、“归途”、“家园”。这三个部分都是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主人公的故事,但是三个故事之间独立而不割舍,虽然时间不同,却是同一个空间,都是葡萄牙高山的一个村庄的故事。不同的故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完如坠迷雾之中,循着线索仍能找到那个似在非在的网。

线索有两条,一条就是时间,很明白,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都打着时代的印记。1904年年底的时候,汽车刚进入葡萄牙,托马斯有钱的叔叔买了一辆雷诺车。1981年夏天,参议员彼得要带着猩猩回老家葡萄牙高山区,在机场附近买了一辆雪铁龙2CV。

另一条就是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把这些相同点找到,你才会看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有三个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猩猩”和“死了老婆的男人”“孩子”。
(一)、“猩猩”。
在第一部分《无家可归》里,猩猩是刻在十字架上的苦像。一般我们看到的十字架上的是受难的耶稣,托马斯在乌利赛斯神父的日记里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苦像,也正是因为要寻找这个苦像,托马斯开始了去往葡萄牙高山的旅程。

在第二部分《归途》中,猩猩在拉裴尔·卡斯特罗的肚子里。玛丽亚·卡斯特罗深夜拎着箱子,来要求医生给丈夫尸体解刨,打开的结果是看到了肚子里的猩猩和熊崽,她自己脱了衣服,小心翼翼地躺进丈夫体内,口中念叨着:“这就是家。”然后让医生把肚子缝合上。熊崽应该是代表那个被托马斯的汽车撞死的孩子,猩猩代表什么呢?

在第三部分《家园》里,猩猩是活着的,它还有个名字叫“奥多”。彼得带着他回到老家葡萄牙高山区,随意找的房子竟然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在这个家里,成员就是他和奥多。

阿梅莉亚大婶说奥多是“村子收到的一件真正的礼物”。

彼得觉得自己爱上了奥多“这还是一种透着恐惧的爱。”他跟奥多学会了活在当下,学会了无为。他对特雷莎说:“我想我们都在寻找那些赋予人生意义的瞬间。这里与世隔绝,我随时都能找到那种瞬间,每一天都如此。”

他说:“我在一位时间编织者和空间制造者的身边。”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清楚了,猩猩代表什么?谁是时间编织者和空间制造者?他是指“上帝”吗?而上帝又代表了信仰。

(二)“死了老婆的男人”。
第一部分里的托马斯,一周之内,妻子,儿子,父亲,都得病而死。他伤心欲绝,用倒着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悲痛和哀悼。
第二部分里的理疗医生洛佐夫,妻子玛丽亚已经离世了,可是他仍然在幻觉里跟妻子说话,听她讲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和对《圣经》的见解。
第三部分里的彼得,和妻子相濡以沫40年,妻子得病去世,他去美国出差看到“奥多”,把它买回来跟自己作伴。

哪一部分里的故事都跟:“死亡”有关。话题是很沉重的,但是,作者却可以写得诙谐幽默。

尤其是在第一部分,描写托马斯开车遇到的尴尬事,读着就让人忍俊不禁,全然忘记了他那些遭遇和伤痛。在第三部分里,写到奥多在村子里的酒馆吃饭,也有很多趣事;还有奥多跟小狗的关系的描写,奥多怎么打小狗,第二天还会来,读了发笑然后又令人深思。大概这就是高手的写作吧。

(三)孩子

在第一部分里,孩子出现在托马斯开车经过的路上,很不幸,被撞身亡。
在第二部分里,孩子化做熊崽,藏身在父亲的肚子里。
在第三部分里,孩子成了“金童”,当地人把他当成“可敬者”,供奉在教堂里。
“孩子”应该代表了爱。

书中还有一处不那么明显,但是仔细一比较,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共同点,那就是三个主人公对宗教都是若即若离的态度。

第一部分的托马斯“表面上严守教规,内心却无动于衷。此刻他意识到:在信仰面前,只存在极端的态度,要么深信不疑,要么嗤之以鼻。”

第二部分的医生洛佐夫也是念诵祷文,赞美主,祈求主,但是他没有妻子理解得深刻。他的妻子玛丽亚是更虔诚的基督徒。

第三部分的彼得跟神父“平时只是礼节性地和他打招呼,从没觉得神父想把他纳入自己的信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就是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终点,活在当下是最幸福的事情,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葡萄牙的高山》,读完已经在我眼前立起了一个写作的高山,它巧妙的情节安排,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写,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叩问,对信仰和爱的笃定和坚信,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