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五二)

2019-07-22  本文已影响3人  悟庄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此地也是假托寓言,来说明“知”。

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夫子”说过,这个夫子指的是孔子。圣人“不从事于务”,就是说无心于有为的事业,并不把精神用在世间的事务上。“不就利,不违害”,既不关心、考虑名闻利养,也不刻意去躲避患害。“不喜求,不缘道”,无欲无求,不贪图世间法的五欲六尘、声色货利,也不固执于出世间法寂灭虚无的境界。“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圣人行的是不言之教,虽然没有说教,但于无声无臭中,自然感化群生,即使有所说,也如同长风鼓窍,感而后应,随生随寂,了无踪迹可循。因为以上这些行谊,才得以“游乎尘垢之外”,即世间而离世间,这也就是逍遥游。孔夫子以为,这番话太过夸张不实,但是瞿鹊子却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妙道之行”。所以他才来请教长梧子,想要听一听长梧子的高见。

这一段关于“妙道之行”的话,是针对于儒家而说的。儒家的圣人和庄子在此地所讲的这个圣人,有很大的不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圣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最高的理想,儒家关怀的是人间世,所以要讲是非利害,要确立善恶的标准。庄子对儒家的“择善固执”是批评的,就算是大道都不可执着,何况世间法的道德观念、名教礼法。所以,儒家的圣人还不能说是通达的,还是有所偏执,因而,孔子批评这些话“孟浪”。

我们学习庄子,读到这里,头脑中也许都是“无为”、“无心”、“虚无”等等观念,有很多人对这些境界的名相术语产生了很强烈的向往。修道之人,包括学佛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喜欢谈空谈玄,对“有”视而不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世间诸所有法,大道这个本体就不是活活泼泼、妙用无穷的了,就好比没有作用的废物了,死板而了无生机。开悟不是目的,见道、悟道以后,还得起修,要在世间随缘应化。修学一定要协调好世出世间法的关系,是做破执的工夫,而不是把人我破除掉,反而又把道执着不放。

庄子强调一个“游”,这个字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处世的根本态度。但是,并不是说儒家的理想不对,我们必须肯定儒家的文化精神,要用佛道处世的智慧成全儒家大同的理想,让我们的思想和心境趋向圆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