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物品|面粉
这个春节,我学会了比较利落的和面,于是我们家对面粉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以往基本上都是过个节日了,需要包些饺子之类的,才会用到面粉,买一小袋面,能用好久。偶尔想吃面条之类的,也是在菜市场买面条的那里买现成压好的。
我之所以对和面一直过了这么久才去尝试一下,应该是小时候和面时,搞得满手都是面疙瘩,干了后清理都比较费劲。就觉得和面实在是个技术活,一直没有下决心去练习,加上领导是南方人,平时家里对面的需求也不大,主食基本都是大米。
前两天又买了一袋面粉。就突然想对于有浓郁的北方农村成长记忆的人来说,面粉还有很多可以回想的东西。
小时候,家里吃的面都是自己在村里自己磨的。最早时候,是用石碾盘,小麦从大麦缸里取出来,倒在簸箩里,把里面的小石子之类的捡干净,得反复捡几遍,用湿的干净毛巾把小麦擦干净,晾干,由家里的男劳力,扛着小麦,去到石碾盘那里,用石磨磨成面粉。整个过程全部都是手工的。石碾盘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印象里,会从图上能看到的木框架上那个窟窿里插一根比较粗的木杆,由人推动着碾盘转动,实现对碾盘上的小麦谷物的碾磨。如果家里有喂养牛或者驴这类的牲口的,可以在木杆上再套上家伙什,由牛或者驴来拉磨,这时候人就比较省劲了。拉磨的牲口,通常会在眼睛上套上大大的罩子,它们就慢慢地、不停地、近似匀速地开始拉磨。
石碾盘(网图)到后来,有了电动磨面机,这种石磨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电动磨面机磨小麦和玉米的,不是完全一样的机器,打磨粮食的齿轮、筛漏面粉的漏网都不同。所以石磨后来偶尔也还被使用,主要是用在,磨非小麦和玉米的其他谷物,比如糯小米面,这类面粉的食用需求量不大,所以磨面操作虽然还是手工,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反倒成了一种消遣,感觉不到非常费力了。用电动磨面机磨面,小麦清理的过程还是省不了的,所以我年龄大一些的时候,清理小麦,从小麦里捡小石子之类杂物的活,我倒干过不少。
小时候除了磨面,跟面粉打交道的时候比较少了,偶尔活过几次面,弄得满手都是干面疙瘩,后来也基本不和面了。
到了初中的时候,由于住校,在学校食堂吃饭。每个住校生每个月主食用的面,都是月初自己从家里带,缴到学校司务室,交的斤数由司务室提前算好这个月需要吃几顿,夏令时每天三顿饭,每顿4两,其他时间每天两顿饭,每顿6两。其中早餐是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所以,初中时候,跟面粉的情节还蛮深的,每个月初看着自己缴上去,倒在学校大面池里的面粉,都会有小期待,这个月应该能吃饱吧!我记得当时由于学生反应吃不饱,食堂还公开给学生称过馒头的分量,表示份量是充足的。后来,我才想到,我们缴的是干面粉,食堂称的是做好的馒头,馒头里面显然是包含了水的啊。不过当时没人提异议,就觉得4两或6两已经很多了,但就为什么总是吃不饱呢!
再往后面的面粉,基本都是靠买的了,慢慢地很少有人自己去磨面了。直到现在,面粉的种类更是花样百出,各种品牌,各种作法(比如饺子粉)。我也渐渐不懂面粉了。不知道不同种类的面粉里到底是增加了些什么,还是减少了些什么。
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面粉在记忆力,就像水或者细沙,在记忆地好多角落里都由它来填充,有的能记得,有的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