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

奇葩说要不要炸死贾玲

2017-11-11  本文已影响27人  99452eb01a4d

(写于2016年正月,当时思想还不成熟,写的不好,没有修改)

奇葩说:

奇葩说是爱奇艺出品的一档娱乐辩论节目,相信很多人喜欢并看过,由马东老师主持,由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导师。其中有一期叫做要不要炸死贾玲。题目是有两艘船,一艘只有贾玲一个人,一艘有辩论人和106个人,必须炸掉一艘船,问辩论人要不要炸死贾玲换取自己和106个人的生命。

001先说一个简单的结论

在要不要炸死贾玲的辩题上,哥认为奇葩说的辩手有一个角度没有谈到。哥在发现这个角度后,立刻想起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一个老奶奶两个女婿,一个卖伞一个卖草帽

哥想到的角度是:如果不按,那哥救了贾玲一个人,如果按了,哥救了自己和一群人。哥在这里不会分析救一个人重要,还是救一群人重要。否则又陷入了反方(不该炸死贾玲的持方)纠结的论点:人的生命价值是能不能按数量来评价。

哥觉得不管用救人的角度还是杀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还是会一样纠结。哥认为,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件事情,当时当景,大船上的一百多个人也会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炸死贾玲,一派支持不炸死贾玲。哥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至于如果妳真的在这艘船上,投票时,哥认为妳不用纠结。如果妳真的怕死,妳就支持按,如果妳真的觉得道义高于生命,妳就支持不按。

哥知道说到这里,依然有很多人可以对哥进行反驳,请让哥说出出结论。

不管哥或者妳当时选择的投票如何,不管船上投票结果如何,不管最后炸没炸死贾玲的结果如何。哥认为结论只有八个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就是毛泽东对刘胡兰的精彩评价,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这个辩题。要么哥生的伟大贾玲死的光荣,要么贾玲生的伟大哥死的光荣。于是最终结果可以认为,基本是上没有差别的。

一旦出现了最后的结果,哥们两种结果都要承受,并且两种结果哥们都能承受。这就是结果导向,在结果出来后,哥们要面对现实。

002哥坚持的持方

如果当时在奇葩说的现场,哥会坚定的选择炸死贾玲作为自己的持方。就算不在奇葩说的现场,哥也会坚定的选择炸死贾玲作为自己的持方。如果真的到了题目设计的情境,哥更加坚定的选择炸死贾玲作为自己的持方。

节目中高晓松老师选择的是不能炸死贾玲,蔡康永老师更第一次是叛逃去选择不能炸死贾玲。两位导师除了拥有强大的智慧,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哥相信最后绝大多数观众,甚至正方辩手都被两位导师说服了,就是哥看视频的当时也被两位导师说动了。

不得不说两位导师输出了、宣扬了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达了一种高级的道德伦理主义。现在,哥坚持自己的持方,哥会坚决而且毫不犹豫地选择炸死贾玲。

非常抱歉的,哥想对两位导师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但是哥必须说一句,要是在奇葩说现场,哥是绝对不会反驳导师的。原因是其实任何的论点论据都是有漏洞可以反驳的,而反驳老师这个行为破坏了节目的程序,不符合节目的设计。

003反驳蔡康永老师

看完节目,哥主要记得蔡康永老师举了一个论据。就是一部电影,里面有100个囚犯,最终没有人选择了通过炸掉平民所在的船,来让自己活下来。哥非常反对这个论据,简直讨厌死了这个论据。

第一,这是一部电影,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面最终的选择根本不是100个囚犯的共同选择,而仅仅是导演或者编剧或者作者这样的极个别的人的选择。相信蔡康永老师作为传媒行业的精英,肯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请蔡康永老师不要误导观众。关于这个论据,哥还有更加深入的反驳依据,但是想留在哥参加奇葩说后,做杀手锏,所以这里不详细阐述。

第二,如果真的到了100个囚犯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时,结果会是怎样的。哥认为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做实验验证。哥假设奇葩说栏目组有足够的资金去运作这样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又具有巨大的人文科学实用意义,理论上奇葩说栏目组可以说服监狱机构提供帮助:用100个真实的囚犯,设计一个极其真实的情境,去验证结果。请各位不要反驳哥这个实验构想,哥只是说只要满足足够的条件,理论上是可以也是有条件完成这个实验的。

第三,如果这个实验做成功了,蔡康永老师您觉得会出现您希望的那种情况吗?哥必须告诉蔡康永老师,您根本不可能有把握去预言这个结果,因为您根本就不了解囚犯。而哥本人有跟囚犯呆在一起很久的经历,哥真正接触了囚犯,也了解一点囚犯。所以哥有一定的把握和一定的资格去预言结果。哥预言的结果是,这100个囚犯选择炸死平民活命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

004反驳高晓松老师

下面哥反驳一下高晓松老师的论据。高晓松老师同样用了电影的情节,用的是泰坦尼克号那些音乐家临死淡然演奏音乐的论据。哥觉得这个论据很有意思,简直搞笑死了。

第一,这是电影情节,是不是真实的历史相当值得讨论。有人可能说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就一直有的传说。哥想说的是这种传说的源头可能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就不得不简单说说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问题。

在座导师都是媒体人,应该知道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这个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完全可能是当时的新闻媒体为了卖更多的报纸而杜撰的。这点大家同意吧,现在还有不少媒体这样做。这个新闻媒体的线索可能是获救的幸存者亲口说的,但是也不能排除获救的幸存者为了在报纸露一下脸,自己杜撰的。这点大家也能理解吧,现在很多人如果能在媒体或电视露一下脸和名字,他们是会想很多办法的。再假设这个幸存者可能真的亲眼看到了这个情节,但是未必这个真实情节就完全跟真实情况一模一样,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可能是幸存者为了宣扬自己和两位导师一样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进行了加工。

各位应该已经明白了哥的意思,这是电影情节。高晓松老师自己就是玩电影的,更应该完全明白,就算是真实事件,电影也会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所以哥认为,高晓松老师论据和蔡康永老师的论据存在同样的漏洞或者说可能性的漏洞。

第二,哥和大家一样都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应该记得里面还有一个也据说是真实历史的情节。就是当泰坦尼克号要沉没的时候,船上的管理人员干了一件很不美好的事情,他们把三等舱的门给锁了。看过电影的都应该记得,男主角杰克就住在三等舱,他和伙伴想逃命的时候碰到三等舱的门被锁了,根本打不开,最后还是导演安排另外的路径才到了甲板。这个情节和高晓松老师提到的情节,一样据说是真实历史。哥本人更相信这个情节的真实性更大一些,因为哥看书上说这个情节不但有很多幸存者作证,而且获救的幸存者中确实主要是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占最大人数比例的三等舱乘客幸存率却小很多很多。

005反驳总结

哥说到了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三等舱锁门的情节,不是正好反驳了高晓松和蔡康永老师宣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这很明显的事情,哥就不用多解释了。所以哥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高晓松和蔡康永老师宣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实很美好,也很对,但是可惜他们的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此,哥对高晓松和蔡康永老师表示真诚的抱歉。哥真的不是故意反驳导师的意见,而是真的觉得两位导师在用错误的论据,来宣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逻辑上是有些偏颇的。

006修改题目

在哥提出自己的论据之前,哥得把题目改一下。哥依然是一个决策者,决定到底炸哪艘船,但是哥本人不在船上。比如说,现在有两艘船,一艘上面就贾玲一个人,另一艘有107个人,恐怖分子在两艘船上都安装了炸弹,要么选择炸成一艘,要么选择两艘都自动爆炸。

大家都注意到,哥修改后的题目和原来的题目差别,是决定按爆炸按钮的人不在船上。大家觉得哪种情况更加难决策,一般人可能觉得修改后的情况更难,但哥想说的是原来的题目更难。按按钮的人在船上,更加难做决策,因为在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批判的时候,原来的题目涉及了私人利益和私人道德评判。其实修改后的题目和原来的题目,真正的差别是原来的题目中,决策者一定程度被道德绑架了。因为道德观和道德批判,导致在船上的决策者,更加难以抉择,更加纠结,内心更加受到煎熬。

007哥的论据

好,回到哥修改后的题目。哥在这里举一个哥从书上看到的论据,哥在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飞机对伦敦进行了狂轰滥炸,后来英国军方终于破获了德国的密码,就是英国通过破译密码掌握了德国对伦敦进行轰炸的情报。这个时候,英国通过破译密码获得了情报,得知德国要轰炸英国的一个小城市。这个时候,英国决策者丘吉尔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对这个小城市进行防御和保护,但是这会让德国警觉自己的密码可能被英国破译了,而更换密码。一旦德国更换密码,英国破译新密码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努力,这样就掌握不了德国轰炸伦敦的情报,从而无法更好对伦敦进行防御和保护。另一个选择是放弃对小城市的防御和保护,从而能够更好的对伦敦进行防御和保护。大家看,这个案例和哥们的题目非常相似,几乎就是同一个题目的另外一种提法。当然不是完全一样,希望对方辩手不要钻牛角尖。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丘吉尔选择了放弃小城市选择了伦敦,后来英国成功保护了伦敦,击溃了德国的轰炸行动。哥再次重申,哥是从书上看到这个历史小故事,至于真实性,哥无法肯定也没有能力考量。高晓松老师是玩历史的高手,他去考证这件事情应该不困难,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哥想高晓松老师的考证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为哥反驳高晓松老师的论点提供了真实的论据。第二种这个故事虚构的,那么这个故事的虚构性从侧面论证了高晓松举的那个泰坦尼克号里面的情节,也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从而论证了高晓松老师论据的不合理性。

008决策者所用原理

好,让哥们回到哥修改后的题目。在这种情况下,哥会怎么选择或者该怎么选择。如果哥真的是这个决策者,那么哥的决策依据不会是道德学原理,不会使伦理学原理,不会是生命学原理。因为在道德学、伦理学、生命价值学的学科中,哥举得跟没有对和错,根本没有真和假。这个问题哥不详细阐述。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东京审判,是我很尊敬的香港演员刘松仁主演的。了解这部电影和相关历史的人,都知道东京审判是一部纪实电影,或者说是一部纪录片电影。所以这部电影的很多情节更可能是真实的。大家对东京审判的结果也很熟悉,哥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东京军事法庭判决了一批日本甲级战犯死刑,大家有没有反对这个判决?应该没有,对吧。哥本人很支持这个判决,相信在座大多数观众甚至两位导师都支持这个判决,因为绝大多数包含台湾在内的中国人都支持这个判决。

电影里的情节是,在法官们对执行死刑投票时,同意执行死刑的仅仅多了一票。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判决仅仅多了一票。哥想那些反对执行死刑的法官并不是完全错误,他们可能就是像两位导师一样,用了道德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生命学原理,来衡量和评判这些甲级战犯的。在东京军事审判中,据说投反对执行死刑的法官,都是那些没有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派出的法官。哥记得书上特别举了一个法官,就是印度法官。印度法官是是一位资深法律学学者和法官,不然不会被印度这么重要的国家派来参与这么重要的审判。而大家都知道历史,日本是没有侵略到印度的土地上的,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没有波及印度。

哥之所以举出这个论据的目的,相信有些人可能想明白了一些。哥想说的,真的到了哥修改后的题目这种情况,是不能用道德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生命学原理的。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哥们应该用什么学科,哥认为应该用经济学原理,或者数学原理,或者物理学原理中天平原理。哥在决策是选择炸死贾玲还是炸死另外107个人时,哥是要算经济账的,算数学账,衡量天平两段孰轻孰重。

到底哪个选择破坏的家庭多,到底哪个选择波及的受伤害的家人多,到底哪个选择挽救的生命数量多,到底哪个选择最后要付出的保险赔偿多。这么一算,很简单吗。如果必须选择炸死一条船,那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炸死贾玲一个人。哥炸死贾玲,挽救了106个人。哥相信这获救的106个人每人出一点力和一点钱,虽然救不活贾玲,但是可以帮助贾玲家人减轻受到的伤害。贾玲用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了106个生命,哥想以贾玲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她一定不会怨恨哥。

009哥最后的抉择

好,既然如果哥不在船上,哥毫不犹豫选择炸死贾玲。那么哥回到船上,哥可以坦荡荡的告诉所有人,哥绝对不受道德绑架,哥也好不惧怕道德批判。因为关于道德的问题,哥还有一个原理,也准备到了参加奇葩说后当作杀手锏,所以现在不讲。

哥坚持的持方就是,回到船上哥一样选择炸死贾玲。如果要投票,哥也坚决投票炸死贾玲。根本原因是哥怕死,哥不想死。既然哥不想死,哥不死还能救活106人,哥为什么要受到道德绑架去选择牺牲自己和106人去救贾玲一个人呢。

综上所述,本人坚定的选择炸死贾玲作为自己的持方。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炸死贾玲。并且哥炸死贾玲,脸不红心不跳,吃得好睡的香。当然哥会想方设法帮贾玲的家人减轻伤害,哥相信哥能够做到这一点。

010后记

哥再补充一点。这个话题哥并不是在奇葩说第一次接触。哥曾经在一个耶鲁大学还是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上看到这个话题,那个课程的名称哥也记不清楚,好像叫公共道德或公共伦理什么的。哥就看了第一节课的一部分内容。这个公开课的开场就是这样的例子。他的例子好像是你是一个铁路工,有一辆马上要驶来的火车,而火车所在的轨道上有五个人,另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你可以选择让火车更换轨道,要么死5个人,要么死一个人。那节课还举了这个题目的另外几种说法,还说这是很早以前一个思想家提出的一个悖论。说是假设有六个人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外面钻洞救援要好几天,这个时候其中一个被困的人可能要死了,另外五个人要么选择杀死这个人吃他的肉活命,要么可能全部死掉。甚至哥还从书上看到另外一个故事。说是一艘船上,有三个人被困在海上,其中一个人受伤了活不了多久,另外两个人选择杀死伤者吃肉活了下来。几年后,杀人吃肉的人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还判了刑。哥忘了这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故事。

哥只看了那节公开课第一节课的部分,但是哥用脚趾都能想明白,这个公开课肯定是宣扬两位导师一样伟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哥的看法则是,用中国一句老话就是这个公开课的教授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真的到了这个情况,他本人身临其境,他会不会坚持他宣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哥想他自己可能没有把握。好吧,就算他真的身临其境,他坚持了他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哥个人认为他没有道理没有道德没有资格去要求另外的几个人想活命的人坚持跟他本人一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顶多在投票的时候,坚持自己的高尚道德观和价值观。

哥相信这个题目也好,相似题目也好,出现的情境在真实社会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也最好不要发生。然后哥想说想出这个悖论的思想者,自己想象就可以了,用自己的想象来折磨别人的道德观,来绑架别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完全就是闲得蛋疼。还是那句话,关于道德观和价值观,哥还有一个更深的论点和一些论据,现在不用。

所以哥想宣扬一下哥的主张,要是真的到了这个情境,都是一样的结果,都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没有差别,不用纠结。怕死你就选择活命,道德高尚你就让别人活命。不要要求别人服从你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最后说一句,我们要用结果导向去看问题。如果在决策的时候,特别矛盾,特别纠结。那么就想想各种可能的结果。其实很多情况下,结果都是差不多的。更加其实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过分纠结和过分矛盾,大胆下决定,然后坦然承受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