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92)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fe4e49a813e1

探寻语文课堂的本色

                        长安区第九中学        卢小林

今年暑假至今我细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两部作品,《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和《还课堂语文本色》,两部书都阐明了作者朴素的语文教育理念。

黄老师是一个平民语文人,从他的教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基层一线走出的优秀语文人。一步步摸索,即使在教学条件非常不利的条件下,他主动与乡里一同分配去的别的学校的老师,每月轮流讲一节课,然后讨论评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资源寻找资源。三年的的努力迎来了一次公开赛课的机会,机会也总是会光顾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他一举从乡到市的所有第一名,从此离开农村学校,但是依然在基层一线教学。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尽管他说自己是“行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但其实还是个“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低着头走路的人。尽管愤慨教育的制度,但是从不咒骂高考,从不拒绝分数。尽管为了高考受尽痛苦,但高考对于每一个平民子弟又是何等的重要。不奢望挺起腰杆教书,更不敢昂起头做人。因此他永远低头耕耘,偶尔抬头仰望星空。

  他是实践主义者。喜欢多做少说,或喜欢不说只做。做自己该做能做的事,做多数人能做的事。他的所有教学想法都是从实践中来,他的所有想法也都能付诸实践。

他思考任何问题喜欢回到原点,回到最原初的问题,他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阅读教学?什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我们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等等不段探寻语文本质的问题在脑海中生成、思考,最后都成了他扎扎实实的课堂实践。

他用实践告诉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懂语文的规律,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是本色语文的核心观点。首先把握教学内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王荣生教授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文章体式,一个是学生需求。一篇文章要依据文体来教,要按照学生需求来交。从学生角度说就是:学生不喜欢的,使他们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们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们读好。教师要教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他认为王教授的表述还不够明了。因此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四三”原则。所谓四个因素:①课程目标;②文本特征;③学生需要;④教学需要。课程目标决定了应该教什么,文本特征决定了能够教什么,学生需要决定能学什么,教学需要决定了应该学什么。所谓“三”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包容内容、形式、语言三个层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将三者整合在一起,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不能跟着感觉走。语文教学目标带有整体性、模糊性和不可分性。目标的实现也是螺旋式、回环反复的。一节课必须目标明确,但不能刻意为了追求目标而追求。没有目标的教学是“像雾像雨又像风”。目标可以分,但是又不可以分,它们是融为一体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具体而又抽象的语文素养。

再次,确定课堂主体。时下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多种说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还有双主体。在此基础上他明确了语文教师在课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门杰难;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这些是相互交融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是辩证和谐的统一。本色语文既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再次,构建课堂结构。课堂结构的构建就像种树,要想把树种好,就要精选一粒好种子,分层连线,开展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教学活动,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以课堂共生,让大树枝繁叶茂,在教学过程中共生,生成树式教学结构。

最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纵向展开的过程。是教学行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教的过程),学生行为(学的过程)三条线的统一和融合,简单地说,就是“三线统一”。第一条线是教学行程,或者说叫教学步骤,即这节课你要干什么,或者干些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第二条线是教师行为,也就是教的活动,教的过程。即在每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步骤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计划做什么,可能还要做什么。第三条线是学生行为,即学生做什么,也就是学的活动。要做到三条线的高度统一。

这些仅仅是本色语文的核心,要紧扣核心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自己的地里种好自己的庄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