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好汉们”的事实在是太熟悉了
《水浒传》我看到了第五回了,里面对于打斗和杀人的细节描写真是比较多,把人物刻画的太好了,我就有点怀疑了--作者施耐庵怎么对山贼的事情了解的这么清楚,难道他亲自体验过吗?
全书把山贼(也就是好汉)的很多人物心理和人物行为细节都写得惟妙惟肖,可以说把人物都写活了。在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的同时,我也在想作者为啥能够有写这个小说的素材,他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才写出来这样的小说的。
“好汉们”的诸多行为非同于常人,如果不是亲自去采访一些当事人的话,那就是深入到现场体验过;如若不是这样的话,难道说施耐庵自己还真的有着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吗?非如此不能有这个素材啊!他从哪里找的人物形象呢?不知道。这个需要考证。
作者本人生于明末元初,曾经与刘伯温一起中过进士,做过官,还做过张士诚的幕僚;更有史料说他会诗词歌赋,医卜星象,就连明朝刘伯温都说施耐庵十倍能力于己。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作者本人有多牛叉的,因为作者的资料太少了,但是刘伯温这么出名的人都佩服的人,我想应该也是经天纬地之材吧!跟了张士诚算是跟错了人吧!
作者肯定有一段非常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写《水浒传》应该也是那个时候对于朝廷的不满吧!元末官场黑暗应该是作者写《水浒传》的初衷吧!我想施耐庵在跟着张士诚的那个时候,应该是像梁山好汉里面的军师吴用一样,他肯定见过那些好汉的原型,起义军里面也一定有这样的人。
作者这么厉害的人不愿意再出仕,连朱元璋让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干,估计是伤心了、看透了、厌烦了。作者对于人世间的这些东西看的很透,最后在小说里给自己找到一个精神支柱,你要说小说里面没有他自己的影子我是不相信的。
张士诚的起义军失败了,他心凉了,一个文人有着不事二主的执拗,一身本事没有施展也很憋屈,作者很郁闷,《水浒传》正好给了作者一个畅快淋漓的发泄内心郁闷的渠道,就像你看这本小说一样,快意恩仇想干就干,没有那么多别的东西,就是一个字“爽”,呵呵!《水浒传》就是一部顶极爽文。
作者为啥要写好汉,估计也是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起义军说是“军”其实也是“匪”,朱元璋没壮大之前也应该打家劫舍过,谁都不比谁干净,梁山好汉跟起义军是有共通之处的。平凡的好汉不平凡的人生,道尽了人生,从小说内容上看,从刻画人物内心上看,写得是真不错。
施耐庵的徒弟是罗贯中,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隐秘,需要仔细去品。
以上内容一家之言,各位合理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