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的《1984》及其他
2017年7月在为英国自由行做功课时,看了几本英国作家的书,其中便有《1984》这一经典反乌托邦小说。
它是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
它产生了众多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名言和名词,比如Big brother,有个娱乐节目就以此为名;
它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禁书,却又常常被西方人提起以批评西方政府,例如:斯诺登棱镜事件时期……
它在文学领域也有巨大影响,例如:村上春树受《1984》的影响为其一本书命名为《1Q84》……
乔治·奥威尔的《1984》及其他我读完《1984》后感觉冷冷怪怪的,书中用大量比较艰涩又无情的文字描述一个冷酷、乏味、虚伪的世界。那些经典的名言比比皆是,比如:
“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等。
《1984》的语言风格后来被标签化成“奥威尔式”的语言,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很遥远,又时有某个点让人觉得仿佛身边,呵呵~
最可怕的是,那里不仅有无处不在的“老大哥(Big brother)”严密监控人的一言一行,甚至还用种种最严酷的手段利用人的弱点控制着人的思想,直至具有所谓“双重思想”。
描绘出这样一个世界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
乔治·奥威尔的《1984》及其他作者乔治�·奥威尔幼年随父母在印度生活,回到英国后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是一个左派人士,另一部代表作是《动物庄园》。我和优童鞋在温莎时还去看了看伊顿公学,那里环境优美,但当年的学生过着非常严格的生活。《美丽新世界》的作者也是伊顿公学毕业的。这所久负盛名的贵族学校培养出的一个个学生写出这种反乌托邦小说,有点奇怪,再想想似乎也可以理解,严苛的校规、隔绝的生活……可能这些小说是一种本能逆反之后的深刻思考吧,但还是好奇伊顿公学的教育与生活。
在英国时,我们也曾在伦敦、爱丁堡、温莎等多地多次见到流浪汉。优童鞋对此很迷惑:为什么他们还流浪街头?不是说英国福利非常好吗?据说他们只要愿意就可以进收容所,有吃有喝有穿,而这些流浪汉却不去,人们说流浪汉往往是瘾君子。我们看到过路人给流浪汉面包吃、给烟抽,还跟他们聊天。而我没胆儿接触他们。
前几日读完了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冒险记》,这是一部以描述贫困而闻名的作品。书中的“我”在巴黎豪华餐馆肮脏不堪的地下室洗盘子,在伦敦和其他流浪汉们四处流浪进入不同的慈善庇护所。这些触目惊心的颠沛流离、贫困饥饿,作者一定有着深深的接触甚至是体验。据说,他曾在印度、西班牙等国过着漂泊艰难的生活。
他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肮脏、困顿、无奈的圈子之后,分析思考为什么流浪汉会存在,指出人们对流浪汉的偏见,并试图提出初步构想,以将一个个半死不活的流浪汉变成一个个有尊严的人。尽管几十年来时代变迁、制度革新,可能书中所言的某些原因和措施。在当前已经不适用,但还是从心底里敬佩乔治�·奥威尔从困顿艰辛的生活体验里开出花来,将贫穷阐述得如此入木三分,让人理解贫穷不是这些穷人的罪恶,而是制度使然、国家使然。
奥威尔就是这样一个思考社会现实、警示未来国家的深刻而严肃的作家!
乔治·奥威尔的《1984》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