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点也不难:《刘墉谈读书与做人》
写作是个靠天赋的手艺,然而顶级作家毕竟只是寥寥。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过大量地读,持续地写,加上一些技巧,写作水平达到八十分总是可以的。
我们就来看看,作家刘墉针对写作交给儿子的「思想方法与重点」。
掌握「人 地 事 时 物」
我们来具体看一个作者写的案例:
好比《芭蕉》这个题目:
「人」是爸爸。
「地」是窗前。
「事」是种芭蕉。
「时」是种的时间和不同的季节。
「物」是芭蕉。
于是你可以说:
今年春天,爸爸在窗前种了一棵芭蕉,没几个月,就长得高过了窗子。大大的芭蕉叶,逆光看去,绿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叶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节奏真美得像音乐。但是秋天,才冷了几天,芭蕉的叶子就一一变黄,先是黄得艳,好像枫叶一般,接着则成了焦黑的颜色。爸爸说「一叶生,一叶焦」,那枯了的叶子就像烧焦的一般,所以称为「蕉」… …
我说芭蕉枯了怎么办呢?眼看这芭蕉就要死了。爸爸则指着树根说「别操心!你瞧,这下面不是已经有小苗长出来了吗?老的还没走,小的已经生了,这芭蕉就像人哪… …」
回头看看这篇东西,完全是以「人 地 事 时 物」为基础,加上色彩、细节,整个画面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
藉由「人 地 事 时 物」我们来想一个主题:
今天一整天我都和祖父在后园里栽花、种小白菜。
「人」是我和祖父。
「地」是后园。
「事」是栽花、种小白菜。
「时」是今天一整天。
「物」是小白菜。
我们来看一下萧红是怎么写的: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新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这段文章,以「人 地 事 时 物」为基础,加上动作、细节描写,种小白菜的场景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当用这种思维去看别人的文章时,你会发现另一方天地。
文章「不重形式,重内容,这必然是时代的趋势。」
这是个重效率的时代,能用三百字讲清楚的事情,何必用六百字去说?辞藻、修辞要用得恰到好处,一切都是为「主旨」服务的。
文章不要「卖弄学问」
写文章如登山,你可以是装备党,也可以徒手走上山头。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带领读者走向你的目标。
千万不可因拘泥于形式、辞藻、典故,而像是行囊太重的人,半途而废。也不能两手抱空拳,连基础的训练都没有,就去涉险。
总结下来:
写文章,先确定主旨「人 地 事 时 物」,以「主旨」为基础加上动作、色彩、声音、细节等,适当地运用「赋 比 兴」,切记不要刻意「卖弄学问」。
以上是对《刘墉谈读书与做人》这本书,关于写作的一点点总结。我想照这个思路练习下去,一定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