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2017-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美释心灵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该死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路里、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电影《猜火车》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核心需求:找到人生的意义。这股驱力也许不很明显,甚至无法察觉得到,但若是检查一下这个情况你就会发现,你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动和考量都受到这股驱力的影响。20世纪的哲学,譬如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就是在探讨生命的空虚和无意义。我认为这个哲学上的议题,同样出现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它反映出人们越来越觉知到"意义"的问题。 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质疑存在的意义问题,大部分的人都以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和努力将会带来生命的意义。我们很少去质疑这个议题,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人们会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目标,希望借由这些目标带来生命的意义。这些目标通常涉及到对未来的计划,譬如变得成功、富有、胜利、有创意、到处去旅行等等。
还记得那首歌:"What's it all about,Alfie?Is it just for the moment we live?"(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阿尔菲?是否只是为了活着的岁月?)哲学就是在企图回答这个问题。
对人生失望,才会开始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提出这些根本的问题只是要你去深入地思考,这样每当这类问题从你心中生起时,你就不会立刻作出肤浅的解答。若是要一个人去探索存在的意义问题,他必须对人生已经失望了。他可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或是对自己的梦想开始感到失望:"我妈妈要我嫁给医生,我爸爸希望我有所成就,而我都做到了。现在我已经有两个小孩,想要的东西也都有了,但是我心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的感觉还是跟往常一样,仍然在等待,不断地在追求。我想做的事都做了,可是仍然不觉得满足。"
到了这种时刻,人就会开始质疑了。或许你在大学时就想过这些问题,那时你的老师或父母已经完成了许多事,可是却觉得一切都幻灭了,因此你的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你也觉得十分有趣。也许你还年轻,仍然渴望知道每件事,你还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追求理想等等。有些人从未达成他们的理想或实现他们的计划,因此仍然希望胜利在握。或者他们正在延后成功的时间,这样就不必面对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不满足感,也不必质疑人生的意义了。少数的幸运儿可能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因此意义问题很自然地会从他们的心中生起。如果够敏感的话,他们会一直专注地思考这个问题。
你很难说服那些仍然在追求梦想、计划和理想的人,让他们接受所有的成就都跟存在的意义无关。这便是昔日的内在工作学派只接受那些步入成熟阶段的人做门徒的理由。年轻人不太可能不追求梦想,除非他们很早就失望了。
你可能已经观察到,大部分的人仍然在期待这个或那个计划能带来满足。成家、立业、工作、完成理想,这些事都没什么错,但是它们并不能解决意义问题。它们能完成的是不同的目的:它们能带来娱乐、填满你的胃、温暖你的床、陪伴你让你有事情可以做,但是它们无法提供你生命的意义。
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不能闭嘴,继续拆穿)
你认为以某种方式生活,人生就不再空虚了
你看这个议题渗透得多么广,即使是追求享乐,也是在期待这些活动能带来意义和重要感。你总认为若是以某种方式生活,人生就不再空虚了。或者你觉得直接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和空虚,你会承受不了。我们确实无法活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重要性的生活里,因此我们总是在追寻一些替代品。这些人生的活动并没有错,也不是不好,问题是我们在它们身上投射了过多不实的期待,譬如孩子可能承受母亲过多的期待和要求。而艺术活动一旦用来满足重要感,乐趣就不见了。它会变成一种逃避、压抑和分心的方式。
最终看来,对意义和重要感的欲求,就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我们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带给自己一种身份感。深入地探究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都跟"我是谁"有关,譬如我是教会里的牧师、医生或某某人的妻子。虽然我们会把角色看成是社会成规而非最重要的东西,但这些身份在我们心中仍然有重要性,我们会抓住这些东西为自己带来一些安全感。
其实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带给我们一种身份感,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面面的镜子,而我们的成就也会反映出自己的价值。我们都想变成某某人,符合某种形象,譬如医生、老师、律师、领袖、治疗者、完美的母亲或父亲等等,都是一些助人的形象。还有的人想变成大企业家或杰出练达的知识分子。另外有些人则希望自己变成谦和的圣人或真理的追寻者。
如果不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任何事物上,我还剩下什么?
因此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努力之中都有对意义和重要性的需求,而我们总觉得人生若是没有意义就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非常有成就的名人或有钱人,会在金钱、美貌或名望丧失之后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东西都不见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另外有些人会在伴侣过世之后选择自杀,他们似乎把人生的意义都投注在伴侣身上了。当生命最核心的动力消失时——也许是关系,也许是回忆,也许是一份理想——他们的人生只剩下了一片空虚。
许多人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在某个人或某种成就之上投注了那么多意义。一旦失去这些东西,真相会变得非常明朗。即使从一个没什么意义的工作退休下来,也会使人怅然若失,其实他们失去的只是一种身份感罢了。能够填补空虚的东西已经不见了,因此必须面对过去所逃避的那份毫无意义的空虚感。
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经验过内在的裂缝,才能尝到统合的滋味
若想探索我们最真实的身份,就不能利用各种的角色、活动、理想和形象去填满那份空虚感,如此我们才会知道这些东西是否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求。你可能会发现,你其实是不断地在失望的。你会看到你对事业、伴侣关系或是你自己的智力都感到失望,因为它们并没有带来你所期待的满足。你一直在错误的领域里追求满足,你不断地失望,直到你允许自己掉进那个"大虚壑"(the great chasm)为止。你必须让自己停留在那个"大虚壑"里,你必须经验这种自我不存在的状态。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若想尝到统合(unified)的滋味,就必须经验内在的那道深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大虚壑"。我们不能跳过它或逃过它。我们必须允许自己去彻底觉知那股毫无意义的感觉而不去对抗它。
一旦发现那份虚假感而不去改变它,也不对抗它,你就会感受到彻底失去支撑、彻底的空无、彻底的失望、彻底的无价值感。这个大洞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总是不断地逃避它。但若是能允许自己去体验它,就会发现这虚空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个"大虚壑"只是无尽的祥和罢了,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之所以会这么怕它,是因为它感觉起来如同死亡一般。死亡未发生之前你会感到万分惊恐,一旦真的经验到它,你会发觉它也只是一种过渡、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罢了。
人生需要拆穿,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只有当我们感到非常急迫时,才会去面对它,没有人会在闲暇无事的时候去面对这个议题。凭着一点小小的好奇是不可能发现它的。只有当我们明白人生毫无意义时,才会万分急迫地想要探究它。只有在这种时刻,你才会放下自己去经验它,然后才会知道死亡的意义是什么。一旦明白了死亡的意义,便通晓了生命的意义。死亡其实就是不再补洞,也不再幻想有什么东西可以帮你补洞。若是允许自己放下,再生就会出现。你会开始发现你的真相、你的重要性以及你活着的理由。存在本身即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你珍贵的本质便是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