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会员专题简书精选职场|思维|认知

人生如零和---碎念录(七)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望有雨
人生如零和

人生如同股市,其实也是一个零和游戏,是自己与自己的零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和值,这就构成了阶层的差异性。阶层的提升的实质就是个人和值的增长。

如果存在一种假设,即每个人的人生和值虽彼此不同,但就个人而言是恒定的,那么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你个人的这个人生和值,即便会有潮起潮落,最终都逃脱不了那个最终的、相对恒定的和值。遇满则溢,逢低会补

佛学中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无常无我”,意谓世间万物并无恒常,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我的人生亦是如此。世事无常,方为常态,世事无常人有常。不刻意去执著,也不刻意去放下。顺其自然,平淡是真。

人生的运作需要逻辑,但现实的生活往往又缺乏逻辑,这是人生的无奈,也是人生的精彩。人生有捷径,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际;人生又没有捷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求而不得、放而不下之时,也正是放下执念之日。

人生在于熬

读过蓝胖说说老师写的一篇随笔---“熬下去吧!”,我特别喜欢标题中的那个“熬”字,“熬”在一般情况下,会被人们解读为消极、负面甚至抱怨的含义,但我觉得未必如此。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熬”字,因为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不熬过去,便可能会陷入舟退船翻的危险境地。

由此可见,“熬”是人生的必然和不二选择,你如果熬不过去,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万事成空便无熬。

不论成败荣辱---你都无法回避一个“熬”字。败则辱,不通过熬,你就无法反败为胜、扭辱为荣。成则荣,如果你因此松懈而放弃一个熬字,那么成败荣辱的转换只是瞬间之事。

高处不胜寒,就是需要“熬”下去的理由。人有焦虑感和危机感,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也为持续的“熬”作好了准备。

人生需做有意义之事

人生短暂,理当珍惜光阴,言必行,行必果。必行指的是避免空想,必果指的就是做事要有意义,做事要讲究效果。

不良情绪会导致表达的无效,进而影响到人际沟通。人有情绪是常态,情绪也需要良性地宣泄,但是需要自我控制,尤其不能把情绪宣泄到人际沟通中。情绪只能在情绪中让其自生自灭,一旦将情绪带入到待人接物处事中,不仅无正面效应,还会有负面效应。

人生的重心不在他人,而在自我。与其多关注别人,不如更关注自己,至少将主要精力用于自我的建设。即便不能自我增值,也要自我保值,这是底线。

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需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有意义的人和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人和事?是对实现你的诸多人生目标有帮助的人和事。当然,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人并不排斥其他与目标不相关的人。与谁交往,在哪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不应该基于功利,而是遵循内心。

有一点是无疑的,人们需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人际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很多时候如同黑洞一般。点到为止,进退有度,维系而不自陷其中,方为明智之举。

人生终殊途同归

王维和陶渊明两大诗人,虽然都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但形似神异,这可能与两大诗人的身世差异有关。

---王维出身于豪门,据说是琅琊王氏的后代,而琅琊王氏是魏晋时代的第一豪族,王维的三观及生活理念必定会受其身世的影响。

王维一直为官,在安史之乱中还出任伪职,可见其对于官位俸禄的依恋较深。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他作为叛臣的戴罪之身之所以能够安然存活,一方面是皇帝怜惜其才学,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兄弟自愿降职为其赎罪,才有机会归隐田园、安度余生。

陶渊明虽然也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甚至陷入了贫苦的境地。

陶渊明前半生也是官场中人,他最终辞官为民,既有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原因,也有他在官场一直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内在因素---

可见王维和陶渊明都是大诗人、天纵之才,但都不是好官,也不善于做官;王维的辞官别无选择,因而是被动的,陶渊明的辞官有很强的主动性。

王维官场失意因而潜心佛学,开辟新的人生境界。陶渊明自知与官场格格不入,生来不是那块料,倒不如甘心为民,安享人间烟火,粗茶淡饭,不亦乐乎。

殊途同归,也许就是人生的规律吧,在此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尘归尘,土归土,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后记

人生博弈似零和,

鸟兽飞奔留挽歌。

殊道同归如泥土,

繁花美酒有几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