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心理

你的智慧要配的上你的善良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16人  微小思

高中那会流行各种名言名句,有一句话一直记到现在

“心有多软,壳就要有多硬,不然漫漫人生路如何走的下去”

(好吧暴露年龄了)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软肋,每个人都有至善的一面。

但是这个世界的善良,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拥有。

01

过于善良,叫无底线

有一个朋友,是个纯粹地老好人,事事都特别大度和宽容

毫无脾气说的就是她了

所以每个人有事都找她,基本不会被拒绝

但她从来不向别人提要求或者求助

结果就是,曾经N次我从别人口中听到对她“老好人”的调侃,甚至私事被当做与别人拉近关系的话题,然后事后继续找她帮忙

你看,你的不拒绝并没有得到别人的感激,反而当做笑料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说,善良的人害怕敌意,所以才会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但就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善良的农夫忘记蛇的毒牙,反被蛇咬死

不懂拒绝,还轻易原谅,以“我要善良,应该善良”的理由,一次又一次地任由他人对自己进行掠夺,一次次地后退,最后被踏破了底线

忽略了人性的恶,和被蛇咬死的农夫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啊,保持你的善良,也请坚守你的底线。

著名球星纳达尔说:当你把我从前场逼入底线的时候,那么你就再也没有得分的机会了。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千千万万个你和我。

当一个没有分寸感的人向你步步进逼,把你逼到了自己的底线时,就不要再给对方得寸进尺的机会。

02

善良过了界,可能就是毒药


有的人对待周围朋友没有明确界限,稍微亲近些,得到了她们的认可,就恨不得掏心掏肺

对别人的关心,也表现在好像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贡献给对方,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到对方怀里,就怕对方吃亏一样。

但忘了没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认知角度和经历不同导致你认为的“对”可能在对方眼里也并不是对的

所以往往演变成对别人的指手画脚,也会遭到本能的抗拒。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小事,那我们往大了看

从杭州保姆纵火案中,被雇主相助却将其一家四口烧死的保姆莫焕晶

到东京江歌案中,被仗义的江歌劝说停止骚扰,却把江歌杀死的陈世峰

再到中科院研究生案件,因友人相劝却心生恨意最后将之杀害的周某

无一不告诉我们

不要过多参与别人的人生

更不要圣母心泛滥,把自己当救世主

2016年1月,澳大利亚一个叫杰西卡的印尼女子,把最好的闺蜜毒死。

下毒的缘由,是杰西卡曾交往一名吸毒且暴力严重的男友。

闺蜜看到她在这段感情里不断沉沦,就多次劝说杰西卡:

“离开那个渣男,走出这段孽缘,活出自信尊严…”

杰西卡不听,认为闺蜜挑拨离间,看不得自己幸福,就和闺蜜闹翻。

后来,男友和杰西卡分手。

而无法走出失恋痛苦的杰西卡,认为是闺蜜的“咒语”造就了这样的局面,就对她下了毒手。

可笑么?恐怖么?匪夷所思么?

但这是血淋淋的真实案件。

好朋友,提意见就够了

懂得不用多说,不懂的也强求不来

让一个人学会对他自己负责,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03

弱者,连善良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群体中的弱者,你的善良不会被在乎

人性柔弱的一面永远只会在自己处于弱势的一侧才会闪现,否则不过是同情

弱者就连善良的资格都没有,只有你足够强,我才可能向你寻求公平或给你公平

你对别人的善良也没有用处

甚至可能让人反感,苦难者最不需要的就是没用的同情

你的智慧要配的上你的善良

这是以我们的爸爸命名的,马云公益基金会

包括其他形式的公益,比如体育赞助、文化赞助、教育赞助、学术理论、福利慈善、爱心传递、植树造林等等等等

这些能够传递力量的活动

需要的是足够的资源和社会地位

当你是一个弱者,你能给的只有一丝丝微薄的力量或同情

有什么用呢

有人可能会说募捐、众筹,这些不都是来自一个个弱者的力量吗

当然不是啊,很多个弱者加起来,那就是强者了

很多的善良和正义,需要强大的力量去支撑,需要有力的后盾去体现

而当一个渺小的生物试图去伸张正义保持善良,这个世界总会四面八方扇来耳光,并且让惨痛的结局和刻薄的辱骂去告诉你,你的渺小和无能在不公面前,是多么的无用又多余,甚至成为累赘。

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

足够的面包和武器

就可以救助很多需要被帮助人,打倒很多应该被打倒的人

一切都会不一样

04

孔子曰:你的智慧要配得上你的善良

孔子:我真说过

一次有人发了张贴子,说:“好感动!今天放生,有一只乌龟,把它放到江中了,它还爬到岸上来,跟我们一直点头,不肯离开,我只好又把它放回江中去,这样来回好几次,它才没有再爬上来。”

下面一片赞叹声,有人说:“乌龟通人性。”

有人说:“连乌龟都懂得感恩,以后要多放生”。

只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说:“没脑子!那是一只陆龟,你把它放到江中,它当然要游上岸来啦。它好不容易爬上来,又被你扔回江里去,最后它没有再爬上来,是淹死了。”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有人以为自己是出于善心在做善事,其实他做的不是善事。

《论语》里一段话: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白话译文是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前几年,经常看见有手脚畸形的小孩子在乞讨,看起来非常凄惨

有的好心人看他们那么可怜,就拼命扔钱给他们

后来媒体曝光,这些孩子本是健康的,是被乞讨团伙抓来手脚拗断,变成各种古里古怪的样子来博取人们的同情

你发善心给那些孩子的钱,最终都流进了乞讨团伙的腰包里,而且你给的越多,乞讨团伙越觉得这种钱好赚,就会抓越多的正常孩子来制造这种畸形孩子。

你看,你没关注时事,没关注以往类似案件,没有警惕心

所以你是出于善心,但做的是恶事。

听过一句话:“如果你要善良可爱,那就先去和社会正面碰撞,了解一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做一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赔一些笑,弯几次腰——只有知道社会残酷仍充满信心和乐观生活下去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我觉得还要再加上,承受一些人施加在你身上的、不善良的、你不愿意承受的事

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再来施展善良

好过自己的选择让亲者痛、仇者快

别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