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许多的传奇故事

2020-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先祖stone

    引子:

    在人生当中,一个人可以虚度光阴,惶惶过日,浪费他的一生。也可以在为时不长的生命里活出精彩,做出许多有意义的事。

  孔子的所作所为正是后者,他一生都在勇猛精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字典里,没有“虚度光阴”这四个字。而且孔子的精神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记住他,他的灵魂注入了我们中华人民的血脉,成为了一代传奇。

一.极速升职

  孔子的家族是没落的贵族,从王族一步步衰弱,最终沦落到一个极其卑微的“士”,这是一个很低的身份,连这个身份没有的人,就直接沦为普通老百姓了。别人觉得他并不厉害,所以都看不起他。可就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奇迹发生了:孔子在一年内疯狂的升职,成为了中都宰,接着上升到了司空,后来成为了职位很高的大司寇。

  孔子连续升了好几个职位,而且用的时间并不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鲁昭公对他的信任啊!虽然他一开始身份低贱,但是他的实力让鲁昭公敬佩,所以他用了仅仅两年的时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大司寇,而且他没让鲁昭公失望,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后来孔子有了个儿子,名叫孔鲤,这个名字是有来由的。因为就在孔子的妻子生下了这个儿子的当天,鲁昭公送来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明白这是他满满的心意,他用这条鲤鱼给儿子取了名。君主送东西一般都是给那些社会地位高的人送,但孔子并不处于上游社会,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中下游。这条鲤鱼本是来之不易的,但他送给了孔子,说明孔子得到了鲁昭公的赏识与认可,真是令人钦佩。

  二.外交活动

  自从孔子成为了大司寇,鲁昭公就对他刮目相看,信赖有加,所以一直在重用他。孔子也没让鲁昭公失望,他一直把国家管理的妥妥的,鲁国也开始变强,不那么弱小了。

  可是好景不长,鲁国的增进被齐国发现了,齐国觉得如果鲁国继续任用孔子,必将势力强大,有可能会威胁到齐国,他们不希望这样,于是决定举办一场鸿门宴,削弱鲁国的力量。在宴会上,孔子看出了齐国的阴谋,于是他一个箭步冲上台阶,对着齐国大喊,暴露了他们的漏洞,揭露了齐王所有不符合礼仪的做法。一般人都不敢这么做,他们怕自己受到齐国的惩罚,孔子却站出来保护鲁国,这里不难看出他超群的勇敢,毕竟面对势力更加强大的齐国,可以拥有如此英勇的表现,确实不容易做到。

  从此以后,齐国再也不敢完全的蔑视鲁国了。

  三.压制三桓

  孔子已经成为了鲁昭公手下的名将,智慧又勇敢,而且有不少人尊敬他,然而这样辉煌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孔子发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鲁国的三桓(叔孙氏,季孙氏和孟孙氏)正准备反叛,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家臣”,想要从职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手里得到大权,变得更强。简直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三桓势力不弱,孔子知道不能再等了,他要去摧毁三桓的城墙堡垒。

  在孔子成功消灭了叔孙氏和季孙氏之后,孟孙氏的人害怕了,他也想把自己的城墙拆掉,他知道如果不拆,会被孔子干的很惨的,可后来他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小人告诉他:如果把城墙拆了,那别的地方就很容易来攻打我们,把城墙留着,至少可以防御一下。孟孙氏还真就这样相信了,当时国家是不允许加成给自己的一片地加上围墙的,可见孟孙氏为了利益,连规矩都不在乎了,全然不把鲁君放在眼里。唉!世风天下,人心不古啊!

  这样污浊的社会体现出了孔子的领袖精神,虽然他攻败垂成(他没有成功毁灭孟孙氏),但仍然是正义者,想要消除国家的不平,所以还是挺令人钦佩的。

  四.危险重重

  孔子见证混沌的天下,连一向尊重他的鲁昭公也没能重用他,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想要寻找高明的君主。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中间他还经历了上天对他的重重考验,比如,他险些被匡人杀了,因为他长的很像曾经欺负过匡人的阳虎,真是倒霉。又有一次,他似乎发现卫灵公是个高明的君主,可是卫灵公轻信了小人的谗言,对孔子又不信任了,于是孔子在那里好景不长,最终离开了卫灵公。

  还有一件事,就是他遇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当时南子听说孔子很有名,于是想见他一面,可是当时南子的名声并不好,但孔子又不好拒绝,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子路并不这么想,他认为老师不应该跟名声不好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会被玷污的。这下好了,做事都要看人脸色,孔子也是无可奈何。

  后来他与卫灵公和南子一起驾着马车到了市上,这是招摇过市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礼仪,所以孔子认为非常丢人,最终离开了卫国。

  孔子又遭遇了一次灾难:在陈蔡之间绝粮,没饭吃,他带着的人病了,好多人饿的一点力气也没有,有的人甚至背都挺不起来,就连对他最忠心的子路也开始动摇了,这是孔子的逆境,开始不顺利了,其实这也是上天对他的一个考验,看看他能不能在逆境中挺过来。这时孔子洞悉了自己的天命,所以更加负责任了。

  后来有许多人不认可他,有人说他是丧家狗,又有人说他明知做不到还要做,孔子却没有丝毫的内心动摇,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义无反顾的推行仁政,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开始把那些知识传授给弟子,让弟子去影响这个社会,因为他有3000个弟子,其中还有72个贤者。他开创了中国私教的先河,他在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一直值得我们学习,永垂不朽。

    五.尾声

    孔子老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精力没有年轻时那么旺盛,不能再勇猛精进了,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的精神与灵魂,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江流,使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孔子并没有死,他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活着,不是肉体,而是灵魂。正是“推行仁政永猛进,血脉相传中华魂”,《孔子的传奇》至此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